同课异构《散步》

标签:
休闲 |
分类: 教育汇集 |
案例展示一设计【案例信息】案例名称
【教学】《散步》 授课教师: 王迪(北京四中)教学设计说明:
( 1 )在阅读层面,本文的主旨不难理解,唯一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提升的就是将主题理解到“生命”的层面,可以突破这一难点的是环境描写。
( 2 )在写作层面,文本有很多可学之处。现在学生的日常写作大抵停留在记录实事基础上,还未学会对所选教材进行艺术加工,这篇文章不管是在环境描写的刻意点染还是分歧的故意制造上都值得学生体会、学习。
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写作的慧心
教学重点、难点:
1. 于平凡小事中写出波澜,突出文章主题;
教学准备: 学案:《散步》原文,但没有景色描写。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很高兴能与八班的同学共同度过这下午最好的时光。也许我们彼此间还不熟悉,但今天即将谈论的话题一定会让我们彼此都有无尽的话意与幸福。一家人一起散步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儿了,或许在午饭后的黄昏,或许在周末的清晨;也许在海滩,也许就在离家不远的街心公园。可是如何将“散步”这件小事讲得动人心弦而又意蕴深厚呢?我们来看看作者莫怀戚是如何用了 686 个字就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给本节课一个标题:学习写作者的慧心
设计说明
二、初步感知与整体把握
1. 给配乐,萨克斯曲《春风》,全班小声读课文,但印发的课文是没有环境描写的。
2. 思考:你觉得作者想通过“散步”这件小事表达怎样的主题?
设计说明
熟悉课文,进入情境。现出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理解文章到何种程度。
三、“学习写作者的慧心”之设计波澜
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作者想表达对亲人和责任的赞美。基于这样的写作目的,作者莫怀戚进行了多处的艺术加工,如:散步之事,大多为真,譬如文中儿子的话完全取自事实。但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波折。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摘自莫怀戚《 < 散步 > 的写作契机》,有改动。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一个“歧路之争”?请小组交流讨论。提示:既要精读第 6 、 7 自然段,又要结合全文主题。
设计说明
四、“学习写作者的慧心”之环境描写
让我们想象这一家三代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散步呢?你为第 4 自然位置填写一段环境描写, 100 以内即可。
对比原文环境描写,说说作者想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对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促进效果?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中突出的“生命”主题。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到环境描写对于表现、深化主题的巨大作用。
五、“学习写作者的慧心”之自我发现
作者莫怀戚自陈想通过《散步》这篇文章表达出一些“生命的感慨”,那么你还从文章哪些语句看出了作者的创作慧心呢?希望并引导学生关注结尾的深化——但我和妻子都是 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 。
设计说明
学生一些自由空间,关注文章更多的细节,令学生有发现的快乐。
六、小结
http://edu6.teacher.com.cn/ywhx084a/kcjj/ztjz/images/03.jpg
设计说明
使学生对于写作者的慧心有一个综合的体验。
七、语文老师寄语:像艺术家一样去爱,去写作。
设计说明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我通过导语和讲课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的穿插语,配乐朗读《散步》,将莫怀戚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展示得淋漓尽致。
2. 整节课中,我围绕该主题营造了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涵咏在其中,也感受于其中。
3. 在课堂最后,我将作者的写作意图呈现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更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不足之处
在课堂的最后告知学生在本课中关于有歧路无分歧的事实,但我没有很好的铺陈下去,就此戛然而止,使学生失去了一个质疑反思的机会。事实上,这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散文创作的一个绝好契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白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道理,也是探讨文本这样处理孰好孰坏的一个过程,仅仅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这一事实意义不大
案例展示二【案例信息】案例名称:《散步》 授课教师: 刘薇(北京四中)
【教学设计】
一、了解情节(文章写了怎样一件事?)
我们全家在田野散步。我们全家(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在初春的天气里去田野散步。途中,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母亲与儿子发生了分歧,在我决定走大路之后,母亲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改走小路。后来,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
二、认识人物(文章写了怎样一些人?)
孝顺 的“我”
当母亲不愿意出来散步的时候,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 孝顺
当母亲和儿子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决定委屈儿子 —— 孝顺
当到了某处时,我背起了母亲 —— 孝顺
慈爱、随和 的母亲
当我劝母亲多走走时,“她信服地点点头”,很听我的话 —— 随和
在我决定走大路之后,她改变了主意 —— 慈爱
温和、孝顺、慈爱 的妻子
当母亲和儿子的意见有分歧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遵从丈夫的意见 —— 温和
后又听从母亲的意见 —— 孝顺
背起儿子 —— 慈爱
聪明可爱、懂事 的儿子
散步时说的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聪明可爱
在奶奶和父亲做决定时,没有发表意见 —— 懂事
充满爱、相互尊重、和谐 的家庭
三、理解文章(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 从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告诉我们应该营造怎样的家庭氛围,应该如何去营造家庭氛围,
每个成员都应该怎样去做。
2. 仅仅是这样吗?那么人物的塑造需要这么多人吗?
看起来哪个人物好像是可以去掉的? —— 妻子
为什么母亲和儿子似乎还是不能去掉? —— 三代人
只有两代人也能表现家庭关系的主题,有了三代人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吗?
在文章中我们会找到什么关键词 —— 生命
母亲 —— 顽强的生命力
儿子 —— 旺盛的生命力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在体现这种“生命力”?)
妻子可以去掉吗?
没有背的环节。可以改为“牵手”,有什么不一样?
“背”的沉重 —— 责任
3. 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是整个世界。
示例:
每个人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承担起的就是整个世界。
生命力的继承和延续,就是整个世界。
每一个人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温暖和爱,就是整个世界。
作业:改写成一首诗,可以从“我”、母亲、妻子、儿子中自选角度。
板书:
http://edu6.teacher.com.cn/ywhx084a/kcjj/ztjz/images/04.jpg
【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讲读激情却富有理性,将学生在粗浅的理解《散步》仅仅是对孝顺的歌颂中拉了出来,进而上升到对生命的赞叹。
2. 我在与学生建构了该图后,又利用学生惯有的思维误区,用文本中的语言解构了这张人物特色图,回到了这篇属于莫怀戚的散文,即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由衷的感叹!
二、不足之处
1.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我在关注度上还要加强,如学生对奶奶慈祥的质疑,如能关注加以探讨,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厚度,学生收获可能也会更大。
2. 我的整节课的设计紧凑,但是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上还是有欠缺,比如对文本中出现的奶奶、我、妻子和孩子的性格分析太多,没有抓住重点,事实上,文本是对生命的感叹,无论何人何事均应围绕这一环节来进行才合适。
【案例名称】《散步》(同课异构)
【评析教师】
杨美俊(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中学高级教师)
盛志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
马丽钧(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副组长)
【评析文本】
马丽钧老师的点评:
教师的文本解读是课堂高效、自然、精彩的基础。再结合学情分析,才能确定这堂课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一篇课文备课之前应该入手的这样环节。今天看到的是《散步》的同课异构,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一定有一条最快捷最便利的道路,同课异构是探索这条最佳道路的很好的方式。
先谈谈对《散步》这篇文章的认识。《散步》是一篇散文,不是一篇小说,这是第一步要确立的,它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呢,它不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而是一篇抒发感怀的散文,是依附于写人记事的抒情散文,“我”带着自己的母亲、妻子、儿子在一起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抒发出对母亲、儿子、对生命的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内容的确立就显得非常关键。两位老师的讲课重点是有不同的,刘薇老师是一个非常耐心、非常细致、非常温柔的老师,她从朗读入手,分析情节分析人物,通过这些书梳理,曲折迂回的探到文章的主题,中间辅以板书的强调和落实,“能不能去掉一个人物”的探讨等。而王迪老师的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从一开始的导入,“我们要学习的是写作者的慧心”,训练充分,比如说对这题的探讨,对中间六、七段的精读,探讨了这篇散文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运用了“变异法”(假如没有这样一个波折等等)。
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位了,在之后的教学设计中能不能设计到位,让学生也能抓住这个主旨,这是有难度的。刘薇老师的处理是从人物分析情节分析入手,稍显迂回。因为散文不是小说。不如王迪老师直接切入效果好。
盛志武老师的点评 :
教学是四个对话的过程,第一个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所谓的文本解读,这是前提,第二个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第三个是学生之间的对话,第四个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看了这两节课,王迪老师和刘薇老师在和文本的对话这个维度上都做的非常好。
《散步》这篇文章确实是意蕴丰厚的,一篇文章之所以动人、有教学价值,就是因为其意蕴的丰富有时候甚至是模糊的,正是意蕴的丰富和模糊,才带来了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对文本的成功解读,对后边的上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一堂课而言,教师解读成功了,恐怕不是所有的内容,它还有一系列的教学的设计、操作,在我们的教学理念里要尊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学设计是继文本解读之后的最关键的步骤。就这两堂课来说,这两位老师都是优秀的老师,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都成功地驾驭了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面应该是有收获的。
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先说刘薇老师的这节课。刘老师这节课非常扎实,一开始的朗读,后来的概括,再到对文本题旨的探究,这些环节都很好,因为我们语文课不能把文本架空了,阅读课有一个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所以朗读概括都是必须的。刘老师的要学意图是很清晰的,如果她把教学意图当成一个恒定的目标,各个环节围绕这个教学意图来展开,可能更好。比如说,朗读是为了什么服务,概括的联系是不是要着力于概括能力的训练,如果是的话,这个能力训练和后面题旨的解读有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用我一贯的说法就是,教学设计两个关键词,第一叫“定向”,就是有目标,第二是“有序”,各个环节指向这个目标,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一节课要解决很多问题,可以是散解式的。
刘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成功,最后把学生引到对生命的思考上。刘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直接点评,非常见功力,这是很难得的一种能力。这节课,前面更多的在分析四个人物的形象。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这篇散文而言,它要不要分析人物。这篇散文的分歧在母亲和儿子的矛盾上,母亲要走道路,因为她衰老了,儿子要走小路,仅仅是因为好玩有趣吗?从这个矛盾入手,也能切入文本,不一定非要去分析人物。再有,是不是一定要分析人物的性格。最后的主旨是指向对生命的敬畏,如果仅仅分析儿子很孝顺,母亲很慈爱这些,最后就变成了“这是一个和谐家庭”。
相比较,王迪老师的课很清楚,就是学习散文创作的技巧。几个步骤设计的很好,先探讨文本的主题,从写作的角度是先定中心,然后分析矛盾冲突,以及和中心的必然关系,最后是把环境描写抠出来让学生补写,这不仅要求学生有状物绘景的能力,还要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生命有关。这个设计是颇具匠心的。
根据参考资料中所提供的两个不同的《土地的誓言》 PPT ,请指出:
1. 两者中,哪个课件的制作更接近文本的内容,并请说明理由。
2. 两篇课件中,哪一个可以更好的体现出端木蕻良的写作风格呢?从课件中的哪一部分可以看出这一点呢?
3. 请根据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重新制作一个上课用的《土地的誓言》课件,并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