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人民的需要是当今社会工作的目标
准确把好人民需求变化的“脉”。随着社会生产迅速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日渐更新,人民群众需求的层次、结构、内容、形式、主体等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美元,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物质水平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前所未有强烈的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日益迫切。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度进行,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也不断变化和日趋多元化,人们面对越来越大的多重心理压力,更加注重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从需求的层次看,高层次需求日益突出。当前,我国已经告别了全面短缺时代,人民群众的需求正在向着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对法律、秩序、公正、道义等的追求开始日益上升,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公民意识越来越强烈,民主参与、诉求表达、利益维护、尊重、发展、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突出。
从需求的构成看,综合性需求日益突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需求往往是单一的,必须以温饱为主。随着时代条件的变化和社会财富的丰富,人们的需求则变得越来越复杂,综合性越来越强,解决的难度也越来越高。马克思说:“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近年来,各地不断发生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就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态意识日渐强烈、对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突出的需求。诸如此类需求的解决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调动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也很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需求的属性看,社会性需求日益突出。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
,人们越来越多地突破狭小的私人领域进入社会公共领域,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开阔,社会性需求也开始日益突出,即便是原来的个人需求也越来越多地具有了社会属性。人们不再仅仅关注个人生活领域,而是超越私人需求关注社会需求,超越家庭需求关注公共需求,特别是对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日渐突出的势头,公共权力、公共安全、公共资源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从需求的主体看,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在社会财富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后,需求主体的分化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越来越突出,靠提供单一产品满足很多人需求已经不可能。当前群众工作难度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
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都是一种需求主体。
从需求的发展水平看,不平衡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发展的不平衡,人们需求水平的不平衡也越来越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个体之间需求发展水平的差异开始拉大。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还将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中,原有的需求尚未很好满足,新的需求又不断产生。
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中践行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发生并还将继续发生一系列新变化
,践行群众路线关键是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在满足好人民群众原有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断出现的新需求,即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物质和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
1.品质化。人民群众更加追求高品质的文化生活,文化需求呈现出质的提升超越量的扩大态势。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体现为盼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追求生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境界,以及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软需求”。随着人民群众更期待有思想内容的内在品质的精品力作,超越单纯的感官刺激、视听享受,追求满足型品质生活。
2.个性化。新发展阶段人们将更加突出追求自身的成长与提升,追求活出自己的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和不同文化类型的接受度认可度,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同时也更乐于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实现价值。可以预见,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个性化将越来越突出。
3.多元化。随着思想观念更解放、科学技术更进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多元多样,精神文化需求的层次性进一步显现。人们期待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出现,期待精神文化产品的品种更丰富、文学艺术作品的形态更多样。
4.网络化。互联网、智能手机、游戏设备、社交媒体构成了数字化世界,使网上文化需求增加迅速,网上文化需求满足的比重越来越高。网络游戏、网络文化创作、全屏化互动、无处不网、无时不网,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追求更丰富、更敏捷、更互动的文化活动。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也随着文化创新阵地在向数字世界转移的过程中不断发生接收信息的途径也从单一转向多样。
5.国际化。人民群众通过网络、旅游等途径更容易接触外面的世界,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国际化。人们越来越愿意走出国门去感受异域文化氛围、感悟异域文艺经典,对国外文化艺术作品的需求不断加大。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就是当今社会工作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才正式提出,但就其实质而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伴随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近代中国人民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局”,中国各阶级为追求美好生活,曾先后兴起各式各样救亡图存运动。但在“主义”纵横的时代,中国人民经过多重尝试,最终选择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才得以避免亡国灭种危险。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命运有机结合,才能一次又一次从容不迫地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多方面的美好生活新期待,成为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新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从单一侧重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逐步发展为对美好生活的物质、精神、政治、社会与生态生活等多方面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把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生活作为首要基础性条件,同时也应当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进一步满足人民在其他领域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十九届五中全会所强调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人类,只有生存下去,活得好,才是人类生存的主观追求。人类生存得在客观自然条件尚好的前提条件下,其主观追求会上升到显而易见的位置。城乡人们的生活水平,是由古到今的衡量需求水准。远古时期的生产工具,是生产水平的体现,也是充分体现当时人类生活需求的水平。石器—铜器—铁器,分别演绎了各时期的生产力,生产资料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到了封建社会,母系社会发展到了父系社会,相对原始社会而言,封建社会的老百姓生活水平是有很大提高。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演变,老百姓从分封制里得到微薄的一杯羹。清朝到民国,中国经历了无数的劫难,当今社会,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了解人民生活需求,把准人民需求的脉搏,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之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人都达到富裕生活水平但存在合理差距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同步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要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也要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是单一的物质富裕;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的富裕,不是“躺平”享受的“福利主义”;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富裕,不是劫富济贫的财富分配;是坚持循序渐进的富裕,通过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再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防止两极分化。共同富裕这些内涵特征,明晰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正确方向。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完善分配制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些增进民生福祉的务实举措,找准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这表明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范围不断扩展,由原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扩展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二是:需要的高要求,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包括对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高要求和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高要求
。需要的广泛性和高要求深刻说明了我国在总体实现小康的基础上,仍需要在物质和精神生产方面狠下力气,提升质量,为此进行更多努力,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人民的需要发展、阶段性提升、内容变化不同的分析而知,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的政策要求,了解人民需求,把准其“脉”,就得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而行之。
人民的需要,总和成大方针,归纳成总目标,逐步建立完成其总目标的纲领。总目标、总纲了细化为分目标、分纲领,逐步建成阶梯式制度结构,层层推进,在完善的制度性保障的前提下,在各个领域逐步推进建立完善保障措施。资源配备,就像后勤保障,配合配备应需资源。
于此同时,抓紧抓好农业机械化发展,提高农村老百姓生活水平,让农村老百姓同享人民需求提升共建的红利,60%的农村人口也会在其中,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户籍的统一,城乡互动共建的平台,也会随即发展起来。犹如上海户籍居民在浙江某地居住,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新浙江居民带去大块的经济投资,形成一个很好的城乡互动经济模块。由此而知,人民需求的内在规律,是有一定规则可循。只有把准需求的“脉搏”,切入要点,带动经济发展,一系列的文化事业必然应运而生。精神文化生活也会越加丰富多彩。从其中,能更显著地知道,在党中央领导下,人民需求成为当今社会工作总目标,日见成效。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在中华大地显而易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