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湖大蜡烛庙会

(2007-06-22 12:08:20)
分类: 文化专题
 

平湖大蜡烛庙会

                                 褚亚芳

 

香烟袅袅,烛光摇曳,是全国各地大小庙宇共有的特征;用四、五百斤重的大蜡烛,祭奠先贤的庙宇却是凤毛麟角。“平湖大蜡烛庙”用摘取“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桂冠的巨烛,建万人看戏的“鱼乡戏苑”,以再现历史的《威风锣鼓》民间舞蹈来祭奠南宋抗金名将刘錡英灵的,实属举世无双。这充分展示了人民对英雄的爱戴敬仰之情,更张扬了我国民俗文化独树一帜的无穷魅力。

 

 

“平湖大蜡烛庙”所在地浙江省平湖市新埭镇鱼圻塘村,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东北部“金平湖”的东北端,南濒杭州湾,东临上海市金山区,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该村现已聚集成鱼圻塘小集镇。“平湖大蜡烛庙”又称刘公祠,是为纪念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刘錡将军而建立的,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刘錡(1108-1162),字信叔,德顺军(今甘肃省静宁)人。绍兴六年(1136)至临安(今杭州市)兼宿卫亲军,高宗赵构驻跸平江(今苏州市),刘錡受命率六军驻守秀洲鱼圻塘塞,即现今的鱼圻塘集镇,以护卫江东沿海广陈重镇。广陈镇有“番舶辏集,广货陈列”之誉,唐宋以来为江东滨海的一大都会,紧靠鱼圻塘南侧。鱼圻塘,当时是一处巨浸,占地1500亩,故又称“千亩荡”,东侧是一 条贯通南北的古运河——长泖(三泖之一),北溯“松江太湖”(即今淀山湖),南流至广陈镇。当年南来北往的商船都在此停泊休憩(后因泖水沉积,千亩荡淤涨为泖田),因这一带经常有水贼、海盗出没,商船迭遭劫掠,百姓难以安生,苦不堪言。刘錡驻兵于此,出兵平定,水上匪患遂从此绝迹,地方赖以安宁,百姓深受其惠。

 

绍兴十年(1140),金兵入侵,顺昌被困,刘錡奉命率八字军4万余人,前往救援,由于刘将军巧施谋略,突出奇兵,大破金兵主力,获“顺昌大捷”。因刘将军坚持抗金,反对议和,遭到秦桧等奸臣排挤,后呕血愤恨而死。至宋孝宗淳熙年间,追谥“武穆王”。鱼圻塘人民为追思一代民族英豪,醵资在刘将军当年的军营故址“即宅为祠”,尊以“刘千岁”,并塑像视其为保护神。

 

八百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九月初八刘千岁的生日,即重阳节期间以及春节,每年二次当地必用大蜡烛祭奠刘将军,并延请戏班公演社戏三天。

 

“庙指鱼圻六里遥,秋来报赛集尘嚣;田中插遍莲花炬,十丈光芒火树摇。”这是清朝末年里人俞蕴甫,在《泖水乡歌》中对鱼圻塘大蜡烛庙会盛况空前之生动真实的写照。

 

数百年来,当地人民还袭传着请烛、迎烛、点烛那种独到讲究的民俗民风。每年鱼圻塘村和附近星光、石桥及上海市金山区兴塔、山阳等地的百姓,自发性地奉行请烛风俗。各地推选一名香主,把购置蜡烛的钱登记造册,联系大蜡烛的制作及赠送,也有一些私营业主单独醵资请烛。九月初四为迎烛日,平湖大蜡烛庙派人带着各地香主,敲着钹子、扁鼓,威风凛凛,彩旗飘飘,将大蜡烛迎到庙宇。庙内有附近村民用起重机把大蜡烛吊下车后,用绳索、扛棒抬进点烛亭,竖起安放好大蜡烛,燃放高升(即爆竹)鞭炮,村民们喜气洋洋。农历九月初八、初九两天为点烛日,由香主带着醵资的百姓到祠内点烛许愿,先点大蜡烛,再点附烛。

 

 

 

平湖大蜡烛庙每年在春节、重阳节二个重大节日里所举行的庙会活动,几乎汇集了商贸活动、观光旅游、文艺表演、走亲访友等社会活动,成了农民物质和精神的交流大会。

 

九九重阳,天高气爽。庙会期间,庙前的广场上,人头攒动。一批批游客如潮水般涌入,有的游客开着大巴车直接进来;有的摇船而来,祭拜用的一蒸笼一蒸笼尺糕、圆团装在大卡车里叠得高高的、挤得满满的;有的一担担挑进来,这样热烈的场面,使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很兴奋激动。庙会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传统小吃、特色点心、当地水果、生活用品、农资物品、香烛锡箔等……各式各样的摊点纷纷摆出,生意兴隆,令人眼花缭乱,寸步难行。

 

1997年以来,每年各地香客送来百斤以上的大蜡烛有十来对,最重的达2020斤,高2.6米,上端直径0.8米,下端直径0.55米。其蜡烛高大量重,工艺独特。大红的底色上绘着五彩的双龙戏珠,巨烛上写着“河山展锦锈,中华庆长荣”、“浩气长岁月,清武衍春秋”、“爱国名将真气节,威镇华夏大文章”、“公自大名垂宇宙,今来鱼圻祭英贤”等祝愿诗句。对对蜡烛高大挺拔、刚劲精美,摇曳的烛光,具有独特的魅力。九月初九重阳节是祭拜正日,各地纷至沓来的游客达三万人以上,这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有来自上海的浦东、奉贤、青浦,江苏的苏州、无锡和嘉兴、嘉善、海盐、桐乡等地。一位来自青浦八十多岁的老人激动地说:“大蜡烛庙,真名不虚传,我活了这么大岁数,游了许多名胜古迹,这样大的蜡烛,还是第一次见到”。大蜡烛从九月初八、初九点燃后,一年四季常明不灭,昼夜照耀。寓 意着四季平安,长年吉利。

 

大蜡烛庙会上,民间的说因果、舞龙队、舞狮队、挑花篮、打莲湘等纷纷前来演出助兴,大街上一堆堆、一圈圈人群各有所好地观看,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表演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当地百姓还邀请亲朋好友前来赶庙会、拜英灵、观巨烛、看戏文。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财富。“弘扬民族文化,崇尚浩然正气”,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为了保护、传承大蜡烛庙会的民俗文化,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大蜡烛这一民间艺术更加熠熠生辉,使民间文艺表演有一个理想的场所。鱼圻塘村在平湖市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投资建造“鱼乡戏苑”,改善文化环境。为了使演员有一个表演的舞台,观众有一个看戏的场所。1997年,鱼圻塘村投资50万元建造了能容上万人看戏的“鱼乡戏苑”。250平方米的舞台,2580平方米的观众场地,三层飞檐黑瓦,古色古香的“鱼乡戏苑”,是迄今浙北地区最大的戏台。

 

建成当年,村里专门请浙江省京昆艺术剧团来隆重献演。1998年,上海越剧界著名演员王文娟也兴致勃勃来“鱼乡戏苑”,为农民朋友上演了五场富有特色的连台好戏,把庙会活动推向高潮。“戏乡戏苑”逐渐成为当地百姓文化活动的中心。平湖市首届农民文化体育周“戏曲大赛”,市、镇级“文化三下乡”、国民体质检测、图书电影送下乡等活动,都在“鱼乡戏苑”举行。参加的除了本地村民,更多的还有许多外来人员。“鱼乡戏苑”每年有十来场大戏上演,大饱了村民的眼福,也成了大蜡烛庙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美化外部基础设施,提升文化品位。2002年,经市有关部门批准,大蜡烛庙又进行扩建,使整个庙宇占地达28亩,投资400余万元。建造了气势雄伟的殿宇和庄严肃穆的山门,在大殿的墙壁上专门请画家,绘上了刘将军当年驻军鱼圻塘剿匪安民的八幅大型壁画,使整座庙宇面貌焕然一新。对庙宇的外部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在祠外开辟一个大型停车场。附近农户美化家园,开设农家旅馆,让游客在观赏大蜡烛、看大戏之余,留下来享受农家生活,提升了地方文化 旅游的品位。

 

创作编排《威风锣鼓》,打造文化品牌。为了更广泛、深入、家喻户晓地传承、弘扬民族精神。2002年,鱼圻塘村在市文化馆和镇文化站的指导下,挖掘、编排了一套《威风锣鼓》民间舞蹈,象征当年刘将军点将、出征、战斗、凯旋的恢弘场面,共有50多人参加。锣鼓舞节奏刚劲激昂,气势磅礴,如雷霆万钧,江河奔腾。编排后不仅在庙会期间演出,还多次参加了“平湖市西瓜灯文化节”的开幕式、行街表演和民间舞蹈表演,使观赏的数万中外观众,耳目一新,惊叹不已!

 

建立艺术档案,扩大对外宣传。为扩大平湖大蜡烛的社会影响力,鱼圻塘村为大蜡烛建立详细的音像资料加以保存。在迎烛、点烛时拍摄照片,上墙宣传。在庙会期间摄制录像或纪录片,在招商引资时对外宣传。既倡导了民俗民风,更宣传了大蜡烛民间艺术这一瑰宝,使大将军、大蜡烛、大戏台、大锣鼓的美名,成为平湖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申报“基尼斯记录”,弘扬民族精神。鱼圻塘大蜡烛重超双千斤,高达2.6米,外绘精美图案,题有祝愿诗句的巨烛。其工艺独特,在全世界属首屈一指。“越是民间的,越是世界的”。 2004年初,为了进一步提升大蜡烛的文化品位,鱼圻塘村成立了申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领导小组。向“基尼斯总部”提出了巨烛以最粗最重夺冠申请。经基尼斯总部综合审核同意后,就着手进行巨烛的制作和申报资料的准备。一对经过精心制作,平均底部周长1.6米,上部周长2.1米,高2.6米,总重1259公斤,刚劲挺拔、精美绝伦的巨烛,于2004年10月18日,终于“重压群雄”,一举摘取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桂冠。

 

新闻媒体纷纷前来现场采访、拍摄录像,因特网上纷纷介绍大蜡烛申报基尼斯成功的信息和照片,《鱼圻塘故事》的电视片在浙江卫视以及美国斯科拉电视台播放,鱼圻塘大蜡烛名声大振。这年来赏巨烛的游客达10万余人,旅游收入达100多万元,创历史新高,还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

 

 

 

民俗是约定俗成的,是人们的一种行动规范,是人们行动的“守则”。它是一种群体行动,是带有不可抗拒性的。平湖大蜡烛庙会这一民间文化习俗,跨越八百余年的时空,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足见其文化传承价值的魅力所在。

 

首先,它凝聚了民众对民族英雄刘将军最为朴素的情感和精神归依。蜡烛是光明的象征,又是平安吉祥的化身。民众用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巨烛,用这样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载体祭奠刘将军,借用壁画讴歌刘将军剿匪安民的丰功伟绩,形象地反映了民众对先贤强烈、深厚的乡土感情、民族感情,激发着民众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深厚情感,激发着广大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平湖大蜡烛庙现已建成全镇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湖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活动基地”。

 

其次,培育了民众的文化生态环境,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了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浙北最大戏台——“鱼乡戏苑”的建造,庙会上各种民间文艺的演出,《威风锣鼓》舞蹈的创新,各专业剧团的演出,特别是王文娟来戏苑登台献演的那种“名人效应”,给广大农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一切完全符合作为农民身份的文化追求、价值取向、审美偏好和接受方式,从而极大地满足了农民求知、求美、求乐心理的需求,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更促进了农村乡风的文明和社会整体的和谐。2004年度,鱼圻塘村在全镇18个村中第一个被评上“平湖市文化特色村”。

        

第三,构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体现在人们感情的交流上,台上台下、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之间无拘无束的沟通,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友谊,提高了凝聚力。另一方面增进物质的交流,庙会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人们可以边玩耍边随心所欲地购物,环境宽松,心情舒畅。庙会成了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文化娱乐的纽带和桥梁,也成了农民生活中每年翘首企盼的一大美事、乐事。

 

第四,助推了旅游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平湖大蜡烛庙会的旅游收入,为村全面小康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创造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鱼圻塘在小集镇建设方面投资1600余万元,在道路硬化、绿化上投入200余万元。2006年又投资748万元,建造村部办公大楼、文体活动中心等,荣获了“浙江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的称号。鱼圻塘村还将依托大蜡烛庙会活动为载体,规划200亩农田搞旅游观光农业,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这将对平湖的旅游、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成为嘉兴乃至浙北旅游、文化的一大新亮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纪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