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是一种特殊的手艺--高宏访谈

(2006-12-30 14:41:25)

书法是一种特殊的手艺

 

位于当湖公园内的“一峰草堂”,古朴、幽静。在这里,我见到了近年来头角崭然的青年书法 家高宏先生。在素朴的衣着和甜淡的笑容后面,我看到的是沛盈的才气和满蓄的毅力。以前看过他的书法作品,觉得有炫技的锐气,更有谨严的法度,而前者往往不着痕迹地暗潜于后者,一如他这个人,儒雅而不失前卫的勇猛。

 

姚:你好首先谈谈你的学艺经历吧。

高:应当是受教师家庭的影响,特别是我的父亲,是教语文的,较重视对我进行文艺素质的培养。两年级时,我就能读竖排版繁体字《水浒传》。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写字,参加了俞标淡先生指导的书法培训班。在学校里,我是宣传委员,舞文弄墨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这样,家庭、学校两方都激励我要把字练好,而且我也在不间断的练字过程中尝到了一种乐趣,一种荣誉感。

初中毕业后,我去海宁求学,遇到了平湖籍老师、书画家朱屏,我就跟着他学写字,他教我书画由浅入深的各种知识,获益良多。从此走上了这条路。

 

姚:20029月,你自费去中国美院进修,当时你是怎样产生这个想法的?

高:在去美院前,我曾经因工作需要参加了浙江大学的函授,当然不是学书法,但也接触到了一些书画方面老师,觉得他们术业有专攻,有学问,有想法,很是佩服,也深深感到了自己学业上的浅薄。在杭州有空时,便逛书画市场、书店。尤其是经过南山路中国美院时,心中充满了敬慕!后因工作上空闲较多,于是便去了杭州。也没什么大想法,就是想去中国书法圈中最高的殿堂圆个梦!套用张学友的歌词“一生热爱,回头太难”。

 

姚:在美院学习,对你来说最好的收获得什么?

高:在美院学了一年,对书法的观念与理解有了一大转变。首先是对书法的神秘感消失了,领悟到书法从本质上就是“书”,擗弃“书”讲“法”,那就是舍本求末。它更多的是一种技艺,是把字写好的艺术;其次,大大扩展的眼界,结交了许多老师,书友。在美院学习是不太讲师承的,不一定跟一个老师学,而是许多学术有专长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各方面,包括书法史、理论、每种书体、历代书家的轮番授课,使书法艺术的整体知识展现在你面前。短短一年,胜似十年,收获真的很大。

 

姚:现在,书法在你眼中究竟意味着什么?你现在的创作主要追求一种什么样的效果?

高:刚才我说过,书法就是“书”,它主要关乎书写的技艺。“法”,它主要关乎一种人格修养、思想境界,不是一种想要就有的东西,需不断修炼、不断积累。对于我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我想还是要化力气关注这“小”的东西,关注自己是不是走的是正路。如果写得稚嫩,不够老辣,但取法正确那也无碍,这只是个过程,加以时间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还要对历史上各种书体流派,各个书家书风,各种字体必须要充分理解,对各种字体的技法深刻领会,这是最根本的。瞎写是不行的。书法说到底是一种以线条怎么走,怎么才更有质感。字形怎样安排,怎么把字写得雅,在生熟之间,我常认为:一个成熟的书家,他的显著标志便是储存有丰富的具有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灵性和感觉之中可自由调兵遣将而“随心所欲不逾矩”。

而这一切都是要在你对经典法书的理解下完成。这一步目前我还做得很差,虽然 也有了自己专攻目标,但还是不能合理地自由运用。究其原因还是觉得冷板凳坐得不够!说实在的,我在杭州学习时常可以每天十几小时以上习字,就是不停地写,现在坐上五六小时便觉长了!心态也差了,这点我非常自责和懊恼!呵呵!

 

姚:说到传统,我们知道,中国书法传统博大精深,你是怎么理解的?

高:中国书法,从魏晋钟繇、“二王”到颜真卿和苏王米蔡,已登峰造极。明以后,可以说书法只是在前代的阴影下存在。“二王是最正宗的,中国书法离不开”二王“,他们的东西有内捩,也有外拓,开与合、文与质,都恰当好处。在气局方面也是磊落大方,风规自远。“二王”几乎笼盖了中国书法的全部。

我现在对魏晋书风可以讲十分崇拜,那时的书法成就无疑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姚:确实,魏晋是艺术的黄金时代,是最富创造力的时代,不仅书法,文学也是。从书法上讲,魏晋“尚韵”,追求创新、讲究个性,有开天辟地的气势。唐以后,则,“尚法”,讲求技艺、法度。从你上面的话,我似乎感到你是个谨慎的传统主义者,对魏晋风的崇拜如何理解?

高:这看起来似乎真的是个矛盾,其实不然。魏晋时代诸家完美地完成了笔法的传承与充实。使得书法最本质的东西不致随身而殒。魏晋的书“技”已经是很高级了,但它的“韵”更高级!所以才会有“晋韵唐法”一说。而从严格意义上说唐代诸家还是“尚规”的多。

魏晋是个极富创新和冒险风度的时代,这种风度对任何工作都是一种必要的激情,我也一直在小心地追求一种淡淡的放纵,努力获得这种激情,但做起来挺难!我对魏晋书风和理解,日前更多的却是技艺层面上的,对那个时代书家作品的仔细揣摩,使我完全被其完美的手艺所折服,而不仅仅是创造这些作品的忆家的精神高度。在这个意义上,我当然是个传统主义者。好的传统必须要有好的继承。

 

姚:说得好,我们通常说的继承传统,不仅要继承其精神层面上的,而且要继承其技艺层面上的。相应于魏晋这样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书法也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探索创新的局面,一直到现在,书法界一直非常活跃。你对当代书法是怎么看的?

高:八十年代乃至更早,中国书法界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创新意识,书家们从残碑、断碣、竹帛、敦煌遗经等民间东西中寻找灵感,倾向于某种新古典主义风格;随后,借鉴西方现代美学的现代主义书法大行其道,比好汉字拆拼、现代材料的运用等;九十年代至今,书法界以学院派新文人书法等属于小资类的书法产品占其鳌头。对于我来说,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主义和派别都有可取之处,但不是全然信服

相信经典是永远不会错的。为什么“二王”能滋养这么多人,因为他涵量大,能派生出的东西多。万变不离其宗!古代书论里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沙孟海老先生常告诫弟子,“不要学我的书,要学我所学的字,这样即使学得不好,但至少是我的师兄弟!”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书法只是一门技艺,要清楚目前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这是很重要的。我现在就是这么想的。

 

姚:呵呵,有点胡适“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味道,看来,你既是个传统主义者,又是位技术论者了。但是,有一点我想向你请教,早在西汉时扬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认为书法艺术是书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藻的直接反映。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一书论家把颜真卿书法之所以端庄雄健的原因,归结为他是忠烈之臣。清代刘熙载也提出“书如其人”,就是说,人品好书品必定好。您是怎么看待此问题的?

高:老实讲,我认为中国书法理论有一种太玄的倾向。把书法说得神乎其技,似乎书法是一种修道、成仙的法门,是书家托情言志的渠道,是对作者人生境界与思想修养的充分反映,其实,这是非常自恋的说法,显得夸饰和不落实处。书法可以记忆而不可以记录!

人品与书品其实并不关联,柳公权、王铎、张瑞图等人品格历代都有微辞,但他们的书法却能开宗立派,潘天寿一介书生成就如此凛立气局,吴昌硕瘦小身躯竟有这般霸悍风格。这怎么解释?

当然,在笔势、线条的质感方面或许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种心性,但一个诚实的书家,他关心的首先不是要以书法反映什么,而是怎样把字写好,怎样在前人开拓的路上走稳、走实、走好。一个诚实的书家应该从书法的虚无光环中走出来,回到书桌边,拿起笔来,老老实实地写,这就是一切。

 

姚:嗯,那么,既然前人所取得的书法成就已难以逾越,后来者投入书法创作,其出发点何在?或者说,为什么还要去搞书法?

高:我想,主要还是喜欢!而由兴趣变成专业,变成安身,变成立命。我每年总要出趟远门,去年去了河南,黑龙江,看看山川,看看朋友,增加点阅历。看点文史类的书,面对朋友和书如醇酒一般。我觉得很开心!足矣!

现在搞书法目的不在于要超越什么,甚至也不在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多大的成就。之所以对书法情有独钟,可能出于一种趣味吧,而且在写字过程中我确实感到了一种愉悦,当看到笔尖吐出的墨水形成一根线条、两根线条、三根、四根……最后形成一个与古人一模一样的字时,会有一种要切切实实的快感。

象池莉的小说《有了快感你就喊》那样,于是我也会喊……噢呀呀,乌鹊南飞。呀呀,绕树三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俞元龙
后一篇:这么快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