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年润

(2006-12-22 16:56:57)

淡泊明志,洒脱沉雄

——怀念 沈年润先生

张汉勇

 

沈年润(19101996)浙江平湖石庄村人,1949年定居兰州,生前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中文系长期书法教授。

1988111,沈老应邀回平湖探亲,我得以与他第一次见面。他个子不高,慈祥随和,清淡简朴,不像是我想像中的书法名家。这次回乡,他为正在筹建中的平湖宾馆题写了馆名,为刚改造好的平湖浴室题写了“龙海池”(20年来一直用此名),为新建的图书馆阅览室补壁,会见在平湖的老同学俞元龙(平湖有名的已故书家),为平湖书法爱好者留下墨宝,为青少年作书法讲座。其后,沈老又两次回乡。第二次是因邀参加“撤县设市、庆祝建党七十周年暨首届西瓜灯节”的三庆活动。第三次是19934月,那时,我正忙于筹建“陆维钊书画院”的具体工作。他非常高兴地表示要为“陆维钊书画院”创作作品,还要去兰州为书画院征集名家作品。他提出一个想法,希望自己也能落叶归根回家乡平湖来。我把沈老这一愿望向市领导反映,市领导都很重视,特地安排了一套底层住房。我帮他办好了一切手续后他才回兰州,临走时告诉我,他要创作一批作品给故乡平湖。后来,因多种原因,事情未能圆满解决。1996年,沈年润先生因肝病医治无效,离我们而去。

沈年润的书法,从唐楷起步,一溯二王,一生沉湎于名家名帖,同时不排斥对金石碑碣的吸收和借鉴。他说:“帖能养其神,碑能强其骨,从碑帖中吸取精华择其善者而从之。”他崇尚古人“千变成化皆从楷端出”之说。所以,几十年如一日,习楷不辍。上世纪九十年代《兰州晚报》有文章称他的作品“既有数百字的鸿幅巨制,又有一二十字的袖珍小品,既有‘敌石蹦云、龙腾凤翥’的奔放之篇,又有‘惊蛇入草、飞鸟投林’的收敛之章;盈宿收放,随心所欲,超凡拔俗,终不失大家风范。”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总是受艺术家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审美所决定。沈年润先生用毕生精力在探索和实践书法艺术中的一个主题:“意”与“神”、“形”与“巧”。他认为书法创作中“立意”要高,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一张白纸,只有通过“巧妙”与“合理”的布局,才能达到书法艺术的“形式”美。1988年,沈老为图书馆阅览室补壁,他铺开白纸,提笔凝视片刻,即落笔一气呵成“寒夕”两个大字,后又在左下方用小行楷快速书就一首小诗:

时有春夏秋冬,人有悲喜失得;然得非喜,失亦非悲,奉事而冷静,犹度寒夕;望春梅瞬息!

这幅作品,从落笔、布局、用墨、用色(墨色)都是恰到好处,特别是这首小诗有“红花绿叶”之美,盖章补白更是精到,是一幅近于完美的书法艺术品,让人看了,心情舒畅,清静甜美。

著名书法家启功教授称誉先生:“尊书极见功夫,且执笔必有传授,故能脱俗,至为钦服!”评价之高实不为过。

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但他是一位“淡泊明志、安平乐道”的人,他的生活极其俭朴,一日三餐,素食为主,粗茶淡饭,节衣缩食。到平湖来,一碗糊涂面,就是一顿中、晚餐,就是在招待他的酒席上,也是以素食为主。然而,他为了将书法艺术发扬光大,自筹资金到处奔走,办起了“书法函授学会”。有人说:“沈老这样高龄,如此清苦,还这样劳心费神,既出不了名又得不到利”,沈老闻言淡然一笑:“我清贫大半生,不图虚名又与‘孔方兄’无缘,只想在暮年多干几件有益的事,心理才坦然,生活才充实。”

1994年,甘肃省少儿出版社为沈老出版《沈年润书法选》,有人问:沈年润这样清贫,何力得以事成?因为当时个人出版书籍已要付费,像沈老这样在兰州住的是卧室兼书房的斗室,烧的是老伴用泥巴修补过的旧铁炉子,掰为两半的小煤珠(沈老的老伴说这样煤球才烧得透)粗茶淡饭,节衣缩食,家中没有电话,这样一位简朴清贫的人如无人赞且或公费出版,何以出得起作品集?沈老听后曰:“我贫诚然,但不募化一文,更不乞求施舍,全赖书店预订,出版社之正谊,按需而印,故得以愿偿。”

沈老这种“簿富贵,厚书法”,为祖国的书法及书法教育事业甘愿献身,实为后人所敬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李天植
后一篇:朱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