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心理师张沐阳写给杨光老师的一封信

(2009-08-18 11:37:17)
标签:

心理师

中科院心理所

东方文化

心理学

张沐阳

文化

杨老师,您好:

 

   我从事心理学工作已经8年了。大概在我从事心理学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开始,

有一个问题开始在我的心头萦绕,并且随着我对心理学的理解与感悟的深入,这

个问题愈发的困扰着我。

 

   我想我遇到的这个问题可能有一种普遍性的意义,相信很多咨询师在自己的

成长道路上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这一问题。这也是我写这封信的初衷,希望能利

用这个机会和更多的同行分享自己的经历。

 

   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科班出身”,但几年来,凭着对心理学的兴趣

与热爱,我先后考下了三级、二级证书,并通过参加各种工作坊、培训班和成长

课,又陆续学习了不少的专业技术课,如催眠、精分、家庭治疗、团体咨询等,

自己的专业“工具箱”里也算得上琳琅满目了。

 

   在这样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

。由于经常被我们本地的媒体采访、作为嘉宾参加电视节目,或者被学校邀请讲

座,我在地方上也渐渐成了“名人”,生活的很体面,收入方面自己也比较满意

,对此,我始终抱有一种感恩之心。

 

   我所遇到的困扰,有点像初学六脉神剑的段誉:自己虽然学过了很多的流派

与技术,但总是觉得这些东西还是别人的,没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有时候

,一出手,威力无穷,咨询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可有时候却令人沮丧,面对有

些来访者,我所有的“内力”似乎都被某种东西压制着,尝试了很多“招式”,

但总觉无法切中要害,无法掌控进程,这种情况为数不少。

 

   我知道自己遇到了一个专业发展的瓶颈。同时,我也知道,一旦这个瓶颈被

打开,我的专业生涯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找到答案,两年来,我不停

的奔波于各类督导班、“大师班”,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然而,我却总

是找不到方向。这种状况持续了两年之久,令我很是彷徨。

 

   直到2007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车文博先生的一篇文章,车先生

在这篇文章中论述了荣格思想中的东方意蕴,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的一段话,给了

我很大的启示:

 

  “如果说弗洛伊德看出了人的心灵的混乱与紧张,那么,荣格则发现了其中的

和谐。荣格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又强化了他内心深处的这种和

谐美的体验。”

 

   东方文化!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令我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理解到,

我所遇到的所谓“瓶颈”,就像武侠小说中经常会遇到的情节:一个初出江湖的

年青人,因缘际会,体内被灌注了多家多派高手的“真力”,这些“真力”,性

质不同,在年青人体内四处流窜,无法控制。最后,这位青年又因为一次殊胜因

缘,修习了一本渊源深厚的名门秘笈,将体内的各家真力一一收服、“内化”,

最后功力大增,独步江湖。

 

   这秘笈,于我而言,就是这四个字:东方文化。回归到文化的背景与脉络之

下,再重新审视自己的心理学理念,让我的视线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心情也立刻

无比的舒畅。后来有一次听罗劲先生关于“顿悟”的演讲,我心中对此颇有体验

 

   我想,作为一个咨询师,手中当然必须先有一个工具箱,这个工具箱当然是

越丰富越好,就像木匠必须要先有一套好的工具一样——但最终你能不能成为鲁

班,仅有工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想。东方文化,正是统筹这些“工具

”,超越专业瓶颈的要旨所在。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感悟,如果组委会觉得有点价值,此信可以转发给各位

参会同行,谢谢。

 

   最后谨祝首届华人应用心理学论坛圆满成功。
 

                           心理咨询师  张沐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