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家附近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有个五岁的小女孩。每当妈妈带着小女孩在楼梯间或是附近商家遇到同一栋公寓的人,总会对小女孩说:「跟阿姨(伯母/叔叔/伯伯)问好」,而小女孩会马上展开笑容说:「阿姨(伯母/叔叔/伯伯)好」,女孩的态度令附近邻居夸赞她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但只要妈妈不在身边,或是妈妈正忙,没有特别提醒,小女孩看到了邻居常常是面无表情,不发一语。
许多家长都跟这位妈妈一样,期待孩子拥有好的品格,对人有礼貌。因此,许多爸妈很用心地在教孩子应对进退要有礼貌,就如同前面那位年轻妈妈一样,时常耳提面命地提醒小女孩要对人打招呼。然而,为什么只要妈妈不在身边,小女孩就不会跟人打招呼了呢?
两个孩子的妈妈,新竹市家长联合会理事鲁柏君表示,她很能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因为小时候她也常常被爸妈要求要跟一些陌生人问好。面对爸妈这些突如其来的要求,鲁柏君往往会感到有点莫名其妙,心里更是扭捏不安。因为小时候的她并不明白为什么要突然跟一个陌生人问好,她也搞不清楚,跟一个陌生人问好为什么就是有礼貌的表现。每次当她想向妈妈问清楚什么是有礼貌的行为,妈妈总是跟她说:「小孩子有嘴无耳,大人说什么,做什么就对了。」
这,直指我们品格教育的问题所在。
品格教育是细致的过程
台湾彩虹儿童生命教育协会亲职讲师周玉笋表示,许多大人并不了解这些品格的真正意涵,误以为品格所彰显的价值有一个标准模式可以依循。例如,前面所提到的妈妈以为有礼貌就是要对长辈打招呼,却忽略了打招呼行为背后的核心价值是内心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因此,当小女孩的妈妈不在身边提醒她,小女孩就不知道要怎么跟他人互动了。
更糟的是,有的大人不仅对礼貌的认知模糊,还常常采取鲁莽的方式,或是用上一代的权威方式来教养下一代,误以为下了一个口号,一个指令,孩子遵守了就是「有礼貌」。
「教育是细致的过程,品格教育尤其是。」周玉笋以坚定的语气指出,品格是一种内在能力,不是透过命令要求,或是外在行为的纠举、调整就能具备的。她强调:「品格的养成需要被细致地教导,必须让孩子了解这些品格所内涵的价值意义,孩子才能因应生活中不同场合而表现得体。」
礼貌是发自内心对人的友善态度
那么,品格是什么呢?不断在思索品格是什么的鲁柏君表示,品格是一种自己跟自己,以及自己跟别人互动之间的态度与能力。换句话说,好的品格,是一种会让自己与别人相处起来感到舒服的能力;如果在行为表现上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自己也有能力去调整。
在品格中,礼貌是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态度。鲁柏君简单解释,「礼貌是发自内心对人的友善态度」。周玉笋则提到,「礼貌是建立在尊重之上,而尊重必须出自内心对别人的体贴,而能在不同的场合做出合宜的行为。」
因此,希望孩子有礼貌,就必须先培养孩子内心对人的感受能力,他才能对别人的感觉感同身受,产生体贴别人、尊重别人的想法,之后才能形之于外,表现出合乎礼节(也就是大多数人认同并感到舒服)的行为。
怎么样可以培养孩子内心对人的感受能力,进而体贴、尊重别人呢?曾经在幼儿园任教十多年,注重孩子生活教育的周玉笋表示,首先,爸妈以身作则,让小孩时时生活在一个体贴与尊重的环境里,就是教导小孩学会有礼貌的最好教材。
另外,爸妈还要跟孩子解释礼貌的意涵,透过跟孩子真诚的对话过程,让他了解礼貌是建立在尊重别人的基础上。并且,提供环境与机会让他去实践与体验。透过亲身体验,孩子自然会觉察到怎么做是对自己与对别人最好的方式。这时,父母适时的赞美,给予孩子正向的经验,自然形成他对品格的认知与实践。
学习礼貌的过程
专家也提醒,在孩子品格养成的过程里,当面批评与指责孩子的错误是最不好的方式。因为,当人被指责时,心里的第一个念头是自我保护,孩子往往是先思考他要怎么做才能避免被指责,以后如果遇到没有人要指责他的场合,他就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有礼貌。这样一来,父母是给自己制造一个困境,因为孩子非但不会去想怎么让自己更好,反而离这些品格越来越远。
当孩子有不礼貌的行为发生时,爸妈可以把孩子拉到一旁,再跟孩子说清楚刚刚哪里不对。这样做,是因为大人要指正小孩了,但是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在其它人面前当面被指正(甚或责骂),都是个让人不舒服、甚至会想逃避问题的状况。
周玉笋记得,有一次他到朋友家玩,看到两个朋友的孩子一起在玩,忽然啪的一声,小男孩推了小女孩一下,眼看两个人就要扭打起来了。这时候,男孩的妈妈并没有马上责骂他,而是先把孩子带开,问清楚刚刚事情的发生经过,再好好跟孩子说刚刚那样推人的作法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维护孩子的尊严,同理他,孩子就能够理解大人的的教导。
具体方法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以下,我们列举一些具体的情境,请周玉笋谈谈教导小孩礼貌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见面的礼貌
当大人带着孩子去拜访亲友或是在途中遇到朋友的时候,这时候,爸妈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小孩了解见面的礼貌?
a.正式介绍—提供孩子一些讯息
b.给孩子空间与时间去认识别人
当爸妈想要介绍孩子给亲友认识的时候,爸妈可以先想一想,孩子对对方是不熟悉的,他可能会恐惧、害怕。这时候,如果爸妈硬要孩子跟亲友问好,大多数的孩子会觉得有点惶恐不安而扭扭捏捏。这个时候,爸妈可以先示范礼貌,作为孩子跟亲友之间的桥梁。
爸妈可以先跟亲友介绍自己的孩子:「这是我的小孩,XXX,他五岁。」接下来,爸妈可以再跟孩子说:「这是阿姨,是妈妈最好的朋友喔!所以妈妈介绍你给他认识,你要不要跟阿姨打声招呼呀?」
当孩子面对陌生人或是陌生的环境,是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的。因此大人需要提供足够的讯息让孩子了解对方,同时给孩子一些弹性时间与空间。
如果孩子没有马上打招呼,爸妈可以请亲友先跟孩子打招呼,由大人先做示范。当大人体贴孩子怕生的心情,并尊重孩子的选择,也就是对孩子展现礼貌。这时候,亲友可以跟孩子说:「我们第一次见面,很高兴可以认识你喔!」
更好的方式,则是在出门之前,先跟孩子说待会可能会遇到哪些人,爸妈想要介绍你们认识,并跟孩子说明,打招呼问好是人与人见面时表现关怀的一种方式。这样一来,孩子会理解打招呼这个动作的意义,当他内心了解,想着要对人表现关怀时,自然就会跟人有礼貌的打招呼了。
二、说话时的礼貌
当小孩急着想表达,会打断人家说话,这时要怎么让孩子了解到与人说话之间的礼貌?
a.同理孩子想要跟人说话的心情
b.跟孩子说明无法马上听他说话的理由,协助他了解需要等待的时间
c.给予选择
如果孩子急着想要说话,那表示他有非常重要的话想要告诉你。这时候,爸妈可以先从尊重和体贴孩子的需要做起。爸妈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告诉我,可是我现在没办法专心听你说话,但我很期待专心跟你说话。请你给我五分钟的时间,你再来找我说话或是我去找你,好吗?」
对于年纪较小,还不懂看时间的孩子,爸妈可以透过一些小技巧,让他们知道怎么「等待」。例如请孩子在等待的时候看着爸妈的手,如果五只手指头都放下来,就代表五分钟已经到了。这时候爸妈要尽可能地尽快结束手边的事,好好听孩子说。这时,爸妈不要忘了谢谢孩子的等待,让他知道等待别人且不插话时,他一样有机会和人说到话,孩子就会学会跟人说话时的礼貌。
当孩子有紧急的事情一定要说的时候,爸妈也可以引导孩子用真正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也照顾到别人的方式说话,例如说:「我有话很想要说,请问我现在可以说吗?」或是说,「我好想赶快告诉你喔,请问,我还要等多久呢?」这样一次两次下来,孩子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一种好的「相处模式」,是人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别人的需求,当大家的需求都有机会被照顾,相处质量就会更好。
三、用餐的礼貌
孩子在外用餐时,吵着要吃某一项东西(如冰淇淋时),对于孩子在外用餐的礼节,爸妈可以怎么教导呢?
a.事前说明用餐礼仪
b.指出孩子进步的地方
c.赋予孩子已具有在餐厅用餐的正向经验
当孩子在餐厅吵着要吃某样东西时,很多爸妈会跟孩子说:「不要这样,旁边的叔叔伯伯在笑你唷!」、「你再这样不听话,我就要处罚你啰!」对此,周玉笋表示这是一个行为改变技术的坏示范,因为如此一来,孩子是因为害怕被嘲笑或是害怕被处罚而不去作这个行为,他完全无法学到用餐时怎么做才是比较有礼貌的行为。
教孩子用餐礼节比较好的方式,是先在家里跟孩子讨论在外用餐的礼仪。有些孩子到餐厅会很开心,一时忘了跟父母之前所做的约定,这时父母可以视状况,提醒孩子。如果孩子吵不听,可以暂时先把孩子带离开,再用温柔而坚定的语气跟孩子好好说一次。
孩子表现好的时候,也要不吝给予赞美。透过正向的经验,孩子自然就会学会在外用餐的礼貌了。
在品格教育里面,父母会觉得孩子表现好是理所当然,因而忽略孩子表现得体时的赞美。其实,赞美会帮助孩子建立价值观,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很好的行为,孩子会更加乐于表现出来。
培养有礼貌的孩子,就是从跟孩子的相处去着手。在相处的过程中,爸妈能同理孩子的心情,体贴他们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想法,并透过与孩子不断地对话,帮助孩子思考并厘清价值。当孩子有被尊重与被体贴的认知与经验,礼貌,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
后来,小男孩跑去跟小女孩说:「我跟你说对不起,可是妳以后要拿我的东西应该要先问我一下」。小男孩道歉了之后,妈妈把他抱起来,跟他说,「你是一个有礼貌的小孩,表现得很棒。」
「礼貌,其实也包括了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父母往往在意『当下』孩子的礼貌,但是教孩子如何面对自己不礼貌的行为而造成的后果,有时候更重要。」周玉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