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市民出行“三级跳” 世界由大变小

(2009-09-30 15:53:37)
标签:

杂谈

分类: 龙口新闻资讯
      说起出行方式的改变,年近七旬的王玉珉老人感慨万千,“1963年,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1990年,摩托车开始普及,我花了3000元买了一辆‘重庆80’,加入摩托车大军;2009年,国家取消了养路费后,我又花了8万元买了POLO。从此,我过上了有私家车的生活。”
      从自行车、摩托车到私家车,王玉珉老人的出行方式实现了“三级跳”。这“三级跳”,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龙口人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轨迹,折射出63万龙口人向城市化进军和小康生活迈进的幸福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龙口人出行主要靠两条腿。直到上世纪70年代,“凤凰”、“永久”、“大金鹿”还是很多家庭梦寐以求的“大件”。原因很简单,那时自行车是龙口人眼里的高级代步工具,买辆自行车,除了要攒很多年的钱外,还得有“自行车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刚刚面市的新型代步工具——摩托车成为先富的人竞相追逐的座骑,“嘉陵”与“木兰”进入百姓的视野。1986年,依靠卖豆腐皮买上摩托车的田在国告别了自己的骑车时代。“那时,骑辆红色‘嘉陵’游走在大街小巷,可真是牛啊!”  

      1990年,龙口开通了首条公交线路——1路车,龙口市民坐公交上下班、坐公交进城的梦想得以实现。1995年,龙口出租车开始实施归口管理,招手即停的红色“小夏利”成了市民的代步工具。公交车、出租车在龙口的出现,标志着龙口市民的出行方式全面升级、更趋多元。
     与公交车、私家车同步发展的,是龙口的私家车。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不要说是私家车,就是汽车也是龙口市民眼里的“稀罕物”,只有少数企业、单位拥有它。谈及这段经历,隆基集团董事长张乔敏无限感慨,“当初我创业的时候,龙口只有两辆解放车。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的汽车保有量也只有600多万台。”直到1994年,国家出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第一次把汽车和家庭联系起来,私家车才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进入21世纪,尤其是今年,随着养路费的取消和汽车下乡补贴等政策的实施,不仅城里人,很多农民也买上了私家车。据龙口车管所初步统计,今年1-8月份,全市新增小型汽车挂牌6832辆,私家车所占的比例在七成以上,已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总和。
      龙口已经驶入“车”的时代。这些年,非但自行车更新换代了N次,折叠的、变速的、电动的……机动车也得到迅猛发展,目前龙口已拥有45000辆小型汽车、96000辆摩托车、255辆公交车、442辆出租车穿梭城乡。从低档的奥拓、夏利到高档的奥迪、宝马,越来越多的龙口人已然为自己的生活“安”上了车轮,在飞转的车轮中向城市化迈进、向小康生活飞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