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快乐天使BOY
快乐天使BOY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276
  • 关注人气: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北皂、廒上与马亭的村名由来

(2008-11-25 06:48:10)
标签:

杂谈

分类: 龙口新闻资讯
      龙口开发区沿海一带,自古是海盐的产区,至今地名中还保留了不少痕迹。比较典型的地名是北皂前、后村。设灶熬盐的“灶”字,繁体字写作“竈”,与“皂”字形相近,读音相同,因此两字出现通假是可以理解的。
      廒上村名的由来也与熬盐有关。据光绪元年立的《修祖墓孙氏先祠碑文记》记载,孙姓明万历年间自招远石虎孙家村徙居于此,孙氏孙守魁以熬盐为生。故取名熬上,后改名廒上。
      马亭王家也源自盐场之名。《宋史·食货志》:“凡鬻盐之地曰亭场,民曰亭户,或谓之灶户,亦称灶丁。”据《黄县志》记载,金代已有“马亭”地名,明代一度误“亭”为“停”,实际上,“马亭”两字应该是正确的,即盐场之地。
      灶户遍及我国沿海地区,多是流放罪人及其后裔,地位低下。历朝历代对生产盐的灶户都实行严格的人身控制,区别于普通“民户”。灶户的工作十分辛苦,生活负担很重。明代杨基的《与陈时敏别》诗云:“灶户八九家,皮肉瘦且黧。”清代吴嘉纪在诗中形象地说:“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清朝取消了军户和匠户,但保留了灶籍。雍正四年(1726年)山东的灶丁摊丁入地,灶户的负担才有了一定程度的减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