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2008-08-12 00:43:49)
标签:

最美丽的观众

杂谈

分类: 社会新闻广角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紧握拳头立誓要“雄起”

 

组图:朱启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梦大侠:金牌评论]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然而,当站在男子10米气步枪领奖台上的中国选手朱启南,却痛哭失声。在刚刚结束的决赛中,志在卫冕的雅曲奥运会冠军朱启南,以699.7环的成绩屈居亚军,印度选手比的啦以总成绩700.5环夺冠。当给朱启南颁发银牌的时候,在比赛后一直沉默的朱启南在这个时候释放,听着现场观众的掌声朱启南失声痛哭。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两天前在同一块场地丢掉金牌而流泪的另一位雅典奥运会冠军、中国枪手杜丽。但两相比较,大侠认为,朱启南的眼泪比杜丽更让我们感动。


    同样的射击场地,同样是卫冕枪手,朱启南和杜丽两个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射击冠军,有着相同的结果——卫冕失败丢掉冠军,甚至有着同样惊人的赛后痛哭表情。但两人却有着不一样的细微差别。那就是,处于第三名的朱启南,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后来居上,最后一枪打出10.5环,拿到了一枚宝贵的银牌。而杜丽在头枪不顺中,一再低迷,失去控制,毫无斗志,越打越差,最终与奖牌无缘,仅列第五。两相比较,不得不说朱启南的眼泪更让我们同情和感动。


    本届奥运会开赛到现在,主场作战的中国军团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除了郭晶晶、冼东妹等两个雅典奥运会冠军成功卫冕外,其他如杜丽等均被强手拉下马。这一方面是对手实力的超水平发挥,另一方面是选手自身的心态失衡所致。比如首金的重任落在杜丽身上,她在巨大压力下,没能发挥出正常水平,完全失去抵抗,很快缴枪投降。而同样顶着卫冕压力的朱启南,面对外国强手的围攻,顽强拼搏,特别是最后一枪打出10.5环,使自己的排名从第三升到第二,拿到了一枚银牌。虽然没能拿到金牌,在家门口卫冕成功,但说明朱启南在最后一刻还没有放弃,这种精神,正是士兵突击式的亮剑精神,正是奥林匹克顽强拼搏的精神。因为朱启南表现出这种精神,所以,尽管他为自己没能夺金而痛哭失声,现场观众反而为他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


    其实,对我们观众来说,中国选手拿金牌,我们固然高兴,但我们更愿看到的是,中国人站起来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奋勇当先、永不服输的亮剑精神,就像昨晚面对强大的美国“梦八”篮球队,中国男篮在姚明等人的带领下,顶着爆扣顽强战斗,创下历次奥运交手的最小失分样,令我们尊敬和感动。而不像中国国奥男足样,丢球又丢人。
    所以,正如朱启南父亲安慰儿子说的:“孩子不要哭,银牌一样是好样的!”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杜丽在比赛中的痛苦表情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气步枪决赛失利,杜丽赛后伤心落泪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气步枪决赛失利,杜丽赛后伤心落泪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在比赛中不够兴奋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最后一枪夺得银牌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牌泪撒领奖台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遗憾失金泪撒领奖台,给自己加油

朱启南痛哭比杜丽更让人感动(图)

朱启南不屈地举起一根手指,表示来年再争第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