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的暑假,我在北京的清华大学住了一个月。在那一个月,我去了那一带很多书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风入松与国家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里,我读到了一本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是以对话体写成,苏格拉底的思辩能力与逻辑能力让我惊叹。后来毕业,我又读到了约翰.洛克的《政府两篇论》的英文版。这两本书,诱发了我对西方民主制度与现代社会的形成的思考。
 
       后来读了《美国简史》,与一些其他西方巨著,如卢梭的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资本论》等。阅读与我的日常生活经验,让我下了一个结论:西方是由城邦制发展而来,中国是由农村血缘制发展而来。
 
       城市文化的特点:1)强调核心家庭。2)劳动力分工。3)以商业为中心。4)民主,法制,契约关系为管理手段。5)以宗教为中心统一。
      
乡村文化的特点:1)强调血缘关系。2)劳动力协作。3)以农业为中心。4)君臣,父子,亲疏关系为管理手段。5)以自然为中心统一。
 
       1)核心家庭
与 血缘关系。
      
在城市里。我们发现很难和亲戚见到一面,例如我跟我舅舅,伯伯都住在长沙,但一年却很少见一两次。所以西方一个uncle代表所有伯叔关系,一个aunt代表所有姨姑关系,一个cousin代表所有表堂兄弟姐妹关系。因为一年难得见一次,不需要那么清晰的称呼。我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每年回老家,我都担心我怕把亲戚的称呼叫错,明明看着和你爸爸差不多大,你可能需要叫爷爷,原因是和你爷爷同辈的。因为在农村,亲戚天天见面,亲戚发展几代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大的血缘家族。
 
       2)劳动力分工
与 劳动力协作。
      
在城市里。人民进行分工合作,进行大规模生产。例如,教一门英文课。阅读,写作,听力,口语,词汇,语法等都分开教。因为这样让人专注在一个细节,可以更专业,更细致,可以成批量生产,更能提高效率,但是人容易成为“大型机器”运转上的螺丝钉。因此城市需要教育,需要培训,培训每一个人一门技能,再把这个人放在社会所需要的岗位上。
       在农村里。一个家庭的人员共同拥有一片土地,一起种田,养菜。彼此进行协作,相互依赖,才能生存。
所以,父辈会把所有的东西传给后代。以保证后代继续生存下去。大自然的“心情”决定一个村落收成的好坏,所以亲戚之间要互相帮助,血缘关系得到强调。我在老家的家族达到几百位陈姓的。因此,我们看到每个农村家庭都会有家谱。而农村不需要教育与技能培训,因为小孩每天跟着父母身边种田养菜就是技能培训。家族留下来的文化氛围就是教育。
 
       3)以商业为中心
与 以农业为中心  /  民主,法制,契约关系 与
君臣,父子,亲疏关系
       城市因为分工。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不同,所以自己需要生活上的东西,但是自己又无法进行生产,所以就需要进行交易。因为要进行交易,就产生了商业。这就为什么西方金融系统如此发达的原因,因为他们玩“钱”玩了几千年了。商业为中心,导致契约关系,契约关系导致法律体系,法律体系导致民主体系的建立。
       农村因为协作。导致每个人可以做相应对方做的事,分工不明显,仅限于在性别上的分工。导致交易系统不发达,交换体系不完备。但是自给自足能力超强,家族内部关系依附能力超强。所以引起自上而下的家族权威管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也是儿子,天的儿子,所以为“天子”。
 
      
4)宗教 与 自然
      
西方对于自然的依赖没有中国那么强。比如,一个地方的收成不好,没关系,我可以去别的地方进行交换。中国古代一个地方的收成不好,就会饿死很多人,所以皇帝是天子,要去泰山拜天,祈求风调雨顺。中国古代对土地的依附超强。而西方对土地依附不强,对人与人之间的交易关系依附超强,所以需要一种外在的力量来统一行为与道德观念,外在力量就是“上帝”。通过共有的一套信仰系统,让社会得以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