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遇见未知的自己

(2009-03-30 23:07:27)
标签:

自己

认识

道德

杂谈

分类: 书影光年

    很多世纪以来,我们被老师、尊长、书本和圣人用汤匙喂大。我们总是说:“请告诉我,那高原、深山及大地的背后是什么?”在别人口中的世界,不再有夸父逐日的勇气,不再去追问自己存在的意义,那些所谓的幸福、满足都来源于别人不置可否的眼神,甚至怜悯的赞诺。直到有一天,或许是白发苍苍,或许是经历过类似陨石碰撞般的震撼后,才惊然发觉所有无知和渺小都来源自己,重新站在镜子面前审视,企图走进最深的灵魂。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到:“你认识你的脸孔,因为你经常从镜子里看到它。现在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里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之间的镜子,你与老师之间的镜子,你与河流、树木、地球之间的镜子,你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这位先贤带领我们走出黯淡的人性世界,强调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我们开始寻找光,寻找希望,一切能够穿透孱弱无知的力量都需要被我们紧紧握在手里,开拓出自己的路。上路之前,清醒的认识自己,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实的情况,包括贪婪、好辩、忿怒、羡妒、愚笨。一旦开始了解自己,不论多么渺小,富创造力的非凡行动已经开始进行了。

    为什么要认识自己呢?因为自知之明是智慧的开端,在其中含藏着整个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挣扎。至今我们仍然会看到镌刻在希腊特尔斐神庙上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它曾赋予过苏格拉底深沉的心灵拷问,曾推开那扇无知的大门,让千万试图自省的人们面对辽阔天空和碧蓝大海做最虔诚的呐喊。为什么呢,斗转星移的世界已经给予我们想要的一切,那些快速累积的知识、财富甚至欲望还不能够带来快乐吗,答案是否定的。灵魂最终需要的不是这些似薄膜一触即破的虚荣,那些踏遍千山万水以放逐之式找回信念的浪迹者可以给我们启示;那片贫瘠炽热土地上头顶香蕉篮依然大声歌唱的非洲人可以给我们启示;那些站在街头以无畏之态面对他人异样目光的同性恋者可以给我们启示,包括那个跑遍美国的阿甘,《第八日》中的蒙古症患者,上帝创造人类的同时也故意遗漏了第八日的幸福,和权利、财富、欲望无关的幸福,单纯到弱智的幸福,也是平庸中我们渴望拥有却不敢拥有的幸福。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吗:他不停地笑,就是生怕一旦不笑就会哭。初读之后满是荒凉之感,仿佛人生就是一场装饰过的戏剧,我们的灵魂在一边偷偷看着自己从晦涩到熟稔的表演,一边忍受认识的煎熬。帷幕拉上,退场以后是艰难的自我评判,然而第二天灯光点亮,掌声响起的时候,还是会控制不住意识的引导,继续表演。这个过程,绝大多数人都会体验,却很少有人在自知后抽身离去,重塑生活。我们缺乏的不只是勇气,还有内心的道德准则。这个准则无法从师长处获取,无法从别人的言传身教中模仿,只能靠自己完成。遵循正确的道德指引,明白自己所需,优势和劣势,感知快乐的源点才可以有动力走下去,即使路程艰辛漫长。很多词语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无足轻重,例如:谦卑,善良,宽容,忍耐和爱。但品质终归是品质,不管外面的生活已经变得多么诡秘多姿,内心永远应该为自己留足一片澄澈之地用来盛放这些简单而美丽的本能,如此才不会有迷失、逃离、出走之类的感受漂浮在红绿灯变换不停的街上,不会有透不过气喧嚷着要“释放”、要“救赎自己”的言论过早弥漫在校园中。

    如何认识自己呢?要了解一样东西,我们就必须活在其中,必须观察它,认识它的所有内涵、本质、结构以及它的活动。尝试与自己相处,就会发现自己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活生生的存在,要想跟这么鲜活的生命相处,心智也必须鲜活起来。禁锢于自己的看法、判断及价值观念的心,是无法鲜活起来的。
  必须具备自由的心智,才能观察自己的心和整个生命的活动,我们的的心必须立于所有的赞成与不赞成以及所有的论点之外,只是纯然想要了解真相。现实生活中,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因为大多数的人都不懂得如何去看、去听自己的生命,就如同我们不懂得欣赏小溪的美,也不懂得聆听树间习习的微风一样。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事。我们的心智太过复杂,早已失去了单纯的特质,我们要顾及的层面太多,有时已经蔓延成强烈而敏感的恐惧,可想而之需要多大的力量来抵抗这种恐惧。我们要毫不扭曲地看自己的真相,说谎时,就承认自己在说谎,既不掩饰,也不逃避;难过时,就承认自己受到伤害,敢于承担;快乐时,就肆意呼喊,传递到所有能与之分享的人身上。这就是自己,直率但并不锋芒毕露的自己,单纯但并不愚昧的自己,比起那些没有找到合适方式发泄心中恐惧而转变为某种疯狂举动的人来说,做想要成为的自己是激烈并且幸福的。
  同时,我们还需要相当程度的谦卑才能认识自己。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自己了”,那我们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说“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明我们是在停止认识自己。一旦有了已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一旦下了结论或用知识来评断,就已经盖棺定论。因为我们正在以老旧的历史来诠释每件新生的事物。如果没有立足点,不坚持某种定论,也没有想要完成什么的心,才能拥有去看,去完成的自由。而自由,是我们要获取的终极目标,那些穿行林间的风,漂洋过海的船,展翅翱翔的鹰,都因为自由的存在而美丽。同样,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思想,我们才可以无畏的去发现、揭穿、改造那个有着无数弱点的自己,在没有边际的时空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中学时代,我们读阿Q的故事,笑过之后,很悲;读张爱玲的《金锁记》,恨过之后,很悲;读沈从文的《边城》,叹过之后,依然悲。大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因故事中的人物而悲,实则不然,在那些脆弱不堪一击的人物身上,也许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由于怯懦、无知、混沌而走过的人生,时光必然折射出悲叹的光影,在弯弯曲曲的人格中,那些大大小小的人物是我们缅怀的过往。很多年以后,如果我们不能自知,沉溺在唏嘘灿烂中,难免不会是那些故事中另一个主角,只不过是换了时代,换了阅读者。

    你的良知在说什么?——“你要成为你自己。”这是尼采在《知识  二七O节》中说的。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成长为心中景仰的自己,并视之永无止境。不敢轻易说怎样的人生才算成功,但可以掂量怎样的状态最让自己在那一刻毫无顾忌的快乐。为着这样的快乐,抛开那些或藐视、或不屑、或冷漠的目光吧,勇敢的去爱,张扬生命本体绽放的光彩,做最真实的自己,把那些先贤们的圣谕默念数次后彻底忘掉,用坚定的微笑击退四周狂妄残喘之人,以谦逊的态度仰望初升的太阳,漫天的繁星以及流过千万年波澜不惊的江河,带着这样的智慧穿过千山万水,遇见未知的自己。

 

参考书籍:

【1】尼采原著,刘烨编译《尼采的智慧》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克里希那穆提,《重新认识你自己》.群言出版社,200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逃跑到成都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