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故乡的回忆>所画之双桥 他在哪个角度啊?
今天跟打战一样得完成了电博会开幕式的报道,10点开幕式,20分钟还不太算冗长的领导讲话致辞,拍摄展馆内部,采访参展的两岸厂商,主办单位领导加上自己的现场口播,40分钟必须搞定,组委会班车11点要准时离开工业园区回到市里,我和大罗采访完台湾方面的承办商是跑着追上回城的班车,中午一堵车,到酒店已是将近12点,简单吃完午饭,只留给我1个小时上传、编辑、传送、写稿的时间。我们又是在开车前最后一刻把片子传回福州。稿子只好在去周庄的车上完成。到了周庄又迅速找到网吧把文稿回传,至此搞定。
对于周庄,从无数的影视作品、无数的旅游杂志、陈逸飞先生的画作中早有所闻,当地朋友的介绍和自己的想象都已经是相当的商业化。今天到实地亲眼所见,更有说不出的一种怪异感觉。
周庄真的是美,美的几乎不真实,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画,移步换景,之前所见到的图象、文字对她的描述没有过之只有不及。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梦里水乡”,因为是梦,所以不真实,因为是梦,所以是不完整的,周庄的不完整,不是支离破碎,不是破败或者残缺,是精致得不完整,就象玻璃盒中精致的蝴蝶标本,尽管很美,但已经没有了生命。
周庄,在我看来,是一个被定格了的历史画面,又或者是某个历史剧的残留道具或场景,你已经无法穿越时空,再现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就象陈逸飞先生那幅让周庄扬名海内外的画作的名字《故乡的回忆》一样,只能用来回忆,而回忆都是那些已经随着时间的长河流走的过去的事,永远不会再回来,周庄也一样,如今的周庄虽然还是那些楼那些树那些小桥那些弄堂,但已不再是回忆中的那个周庄,现在残留的、恢复的顶多是提供回忆的线索。但对于这样的逝去,我并不觉得遗憾或者伤感,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21世纪的居民还回到18/19世纪的生活方式,任何人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就让她成为历史的线索吧,别责怪她如今的嘈杂、商业。去享受她,当一拨拨的导游在同一间房子里给各自的游客大声解说这里的历史,尽管谁也听不清彼此在说什么,但你依然可以享受这样的嘈杂,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或者这就是现实和历史碰撞的声音,不要听清楚什么,就象水墨画不必要画得有多真实形象一样,享受这不真实的意境吧。
水路
茶馆 评弹
小巷 可是没下雨
或者以下几张更适合配合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