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鲁迅杂文的风骨

漫议鲁迅杂文的风骨
——读《浦东杂文作品选》有感

(《浦东杂文作品选》,中国文化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浦东新区杂文学会编辑)
日前笔者欣获浦东新区杂文学会唐佩军先生寄赠的《浦江秋涛——浦东杂文作品选》。选集编有:“文史采撷”“社会纵横”“民生经纬”“人生思悟”和“杂坛议论”五辑,收录浦东新区杂文学会自2013年以来近十年,老中青三代40余位作者创作的杂文140余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视野开阔,特色各异,堪称是当下杂文创作秋日里收获的一颗硕果,内中多有颇具鲁迅杂文风骨的佳作,值得细加品读。
何为“风骨”?“风骨”在人风清骨秀,刚正不阿;为文慷慨悲凉、雄健深沉。“怡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树起骨架);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包含生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文心雕龙·风骨》)简而言之,一篇佳作文辞要有骨力刚正雄健,情感要有风力爽朗感人。
杂坛老前辈耿庸先生说:“读了又读,还是鲁迅的(杂文)好”,盖乃鲁迅杂文最具“风骨”。鲁迅杂文之“风骨”,以笔者之见在其生命力,深刻性与自我解剖精神。
读一读鲁迅先生百年前写就得《随感录》,对国民劣根性的剖解深入骨髓,至今读来依然觉其振聋发聩,便知何为鲁迅杂文的“生命力”。
“读了又读,还是鲁迅的(杂文)好”,盖因鲁迅杂文对中国历史鞭辟入里的透视与批判。“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几乎一笔便给二十四史盖棺定论而无以辩驳。迅翁杂文扛九鼎,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是为鲁迅杂文的“深刻性”也。
“读了又读,还是鲁迅的(杂文)好”,盖因人皆羞于露丑,怯于伤痛,故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掀开自己灵魂一隅,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是需要真诚与勇气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鲁迅:《写在<</span>坟>后面》)鲁迅先生的杂文确然最能见出性情与品格——坦荡而自信,最具人格感召力。读鲁迅先生的杂文便觉做人的硬气、骨气、浩然正气。
郑板桥对作文有其精辟见解:“作文要做主子文章,不做奴才文章。”为民立言是“主子文章”,替官拍马是“奴才文章”。前者风骨昂然,后者软骨跪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应是玩杂文者铸牢于内心的底线理念。玩杂文不能玩投机,玩应景。没有点做人的硬气,作文的“风骨”是玩不下去的。
先生已逝,其德惟馨,其文永存,后继有人,风骨仍在,浦江秋涛,后浪涌进,杂坛幸甚至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