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明始于饮食

(2023-11-04 04:21:48)

文明始于饮食

儒家经典《礼记》曾鲜明地提出:“礼之初,始于饮食”的观点。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类尚不懂得用火烹煮食物,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后来,人类知道了用火的好处,就合和泥土制作陶器,知道用泥裹着肉烧熟了吃,或者把食物放在鼎锅里煮了吃,由此还学会了酿酒、造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正是从学会用火煮食才使自身告别了蛮荒时代!人类文明正是从火的发现和利用才拉开了帷幕的。据此而言,说“文明始于饮食”,应说是对“舌尖上的中国”烹饪文化的科学总结和最高褒奖。

那位崇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儒家文化缔造者孔子,在饮食生活上其实也是一点都不马虎,处处讲究吃有吃相,坐有坐相,一切都要合乎“礼仪”,要“文明”。

聊举数例:“割不正,不食”——肉割切得正与不正,是按照儒家奉行的饮食礼仪的要求来说的。“正”,为合礼,食之无碍;“不正”,为不合礼,则不可食。“斋必变食”——祭祀祖宗,斋戒日子,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习惯,不饮酒,不吃鱼肉,以表虔诚。“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参加宴会,主人用盛馔款待,为客者必起立致谢,以示敬意。“有酒食,先生馔”——有好酒好菜时,应该礼让,请父兄先吃,以示尊敬等等,皆为儒家饮食礼数。

孟子本人虽讲“君子远庖厨”,但那是有特定语境的,并不意味着他对烹饪艺术的全然否定。他要反对的只是魏国统治者魏惠王的“肥甘适于口”而不管百姓死活。而他希望的是魏惠王能将施及禽兽的恩惠推广到百姓身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适见“君子远庖厨”,不过是孟夫子用讽喻手法来推行他的“仁政”罢了。

其实,并非只有儒家学派持“饮食文明”说。综观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不难发现,从古到今,大凡有点知名度的君子、文人非但不远离庖厨,且往往与烹饪、美食结下不解之缘,从中悟出各种各样的“道”来,象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经典一喻——高明的厨师烹鱼是让汤汁慢慢煎熬入味,喻其为治国也要“无为”而治,不要反复折腾。据说此喻曾被美国总统里根引用在他的国情咨文中,成为美国人津津乐道的名言,应说是中华饮食文明西传的佳例了。

一部中国饮食文化史,从《周礼·天官冢宰》到《太平御览·饮食门》,从《吕氏春秋·本味》到《闲情偶记·饮馔部》直至现代的林语堂、梁实秋等大谈饮食文化,无不佐证了中华民族在饮食文明、文化方面的开拓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到了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更是高度评价和赞扬了中国的烹饪艺术。他不但将“悦口之味”和“悦目之画,悦耳之音”相提并论,认定“烹调”是“美术之道”,且把“中国烹调技术之妙”视为中国文明“进化之深”的表现之一。他说:“是烹调之术本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也。中国烹调技术之妙,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

遗憾的是:数千年来江山代有“食谱”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大中华饮食文明时至今日,虽说已进化到了什么“吃情调”、“吃氛围”的艺术层面,但倒底还是以“吃老公(家)”、“吃排场”为精神纲领的,号称“满汉全席”,却了无文化诗篇,有的只是酒囊饭袋黄段子,——子孙倒走了祖宗的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我的博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