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上海人”
(2023-08-24 08:38:53)闲话“上海人”
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大概再没有象“上海人”这样鹤立而另类的部落了——既遭别地人羡忌却又频遭非议。
“上海”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她的特质大概就是人之所谓的“海纳百川”了。“海纳”即海涵、海量,即肚大量大、兼容并包;“百川”便大河小溪,应有尽有、千姿百态。
众所周知,曾经的上海滩既有“东方巴黎”的美称,却也是“冒险家的乐园”;有遐迩闻名的万国建筑群,也有不堪一睹的连片棚户;有全国数一数二的“大亨”,也有最纯正、红色的工人阶级;有号称“四大家族”的顶级富豪,也有衣衫褴褛的垃圾癟三;有一流的“海派”才子,也有四马路的青楼女子;一言以蔽之:无论你想褒她还是贬她,大凡你想找到论据之“最”的,几乎上海滩都有——谁让她独步神洲而又摇曳多姿呢!
颇有些别地人不理解“上海人”的处世哲学何以是——“跟侬搭啥界”!从来是“地位决定一切”!在中国的版图上,大概没一个城市象上海这么贫富悬殊、土洋对峙、新旧杂陈的了——洋房和棚户、蓝屋和穷街、灯红酒绿和黑灯瞎火。老板和工人、富豪与流浪汉,看似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实在是天上地下,两个世界!——你说:彼此还能搭界么!
鲁迅说“海派”姓“商”,“京派”姓“官”。其实“海派文化”,依我拙见,恐亦非单一、纯粹的“商”姓。盖是西区的“洋房文化”,中区的“石库门文化”和东区的“棚户文化”的调和物、混血种,以“时尚”和雅致为其特色。看到几个“穿睡衣”上菜场的上海妇人,便断言上海人没文化,则未免一叶障目,所见皮相了。
上海人交友是十分讲究彼此的身份、身价、档次、层次、腔调、腔势的。别地人对上海人最感冒的是“排外”。其实,从骨子里看,上海人也是瞧不起“上海人”的——上只角的瞧不起下只角的,宁波人瞧不起苏北人,浦西人瞧不起浦东人。上海人和别地人面上好交,“深交”则难。因为除了彼此生活习性太异样外,上海人还有一份莫名的“优越感”。尽管这份虚荣和他的出身倒并无多少关联,但因为和这座城市有关(“上海”本身就是财富、地位、名气的象征),于是某些“上海人”便自感飘飘然了。
一般地讲,上海人是比较讲时髦、花样、品位、得体的。但因为世面见得多,做事便很顾及后果的,故不喜张扬。又因为上海滩“只认衣衫不认人”,要在“场面”上做事,故而旧上海经济拮据的小职员,家里即便没有夜饭米,一套出客西装还是毕挺的。
上海人处事其实也喜欢“爽快”,他们讨厌的是“粗鲁”;喜欢“淡雅”,鄙视“浓艳”。他们可以接受“民族”的,却排斥“土气”的。“二人转”在上海是很难玩得转,令观众发出“会心的笑”的。上海人会享受生活是全国有名的。他们一般不好做出头椽子,很少主动参与政治风波。在上海的“宁波人”还有洁癖——屋里收拾得窗明几净,外出修饰得山清水绿。
前不久沪上写家撰文说:“上海人说上海话是没文化的表现”,一时引起轩然大波。客观地说,“上海话”确是上海人与别地人交流的障碍。但学术地说,说“方言”和文化的“有无”亦无必然的联系。而要灭掉“上海话”的网友,恐怕也未必见识过几个“讲上海话”却很“大师”的正而又宗的“上海人”。灭“方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灭“祖宗”了!当然,“上海话”还会发展,但一定是沿着“上海话”已有的语言体系(包括词汇、句子、风格)发展,还是顺其自然,约定俗成吧。
喜欢上海这座城市,欲做“新上海人”,是不能不“入乡随俗”的。坦率地讲,在上海滩混碗饭吃是容易的,但要成为一个地道的“上海人”,恐怕要多加修炼,下点功夫了,包括学会讲“上海话”。
三代打造就一个“贵族”。倘若你有勇气,象拉斯蒂涅似的大喊一声:“大上海,我们来拼一下吧”,还欲跻身于上海的“上流社会”,则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至于笔者,生在慈溪,长在上海,当然喜欢这座城市。1979年春,离大专毕业还有一学期,为了“户口”,便弃了“文凭”——“退学”回沪了。终还是故土难离,亲情难舍!其实哪里的人都一样,都是“谁不说俺家乡好”,只是上海人的“故土情结”似更强烈些罢了。
(原载2009年3月6日《杂文报》)
附:我心目中的三类“上海人”
1、正宗上海人:他们的祖上是上世纪初从苏南(苏州无锡),浙东(宁波三北)迁居到上海的第一代移民,以经商为主,都为江浙财团的首富,1949年以后大都移居海外。
他们的后代说着经过改造的带着苏州和宁波口音的“上海话”,居住在英法租界新式里弄公寓,过着西式、雅致的小资生活,其代表人物就是张爱玲。
2、变味上海人:1949年前后出生,居住于浦西内环内,虽生活方式,性格个性,乃至语言交际尚保留着老上海人的传统,但“基因”已经突变,混迹于“体制”中。他们的信仰、精神已于老一代上海人迥异,只能说徒有上海人的“面孔”,而无上海人的“海派精神”——“独立自由”,是变异、变味的“上海人”!
3、新品上海人:1990年浦东改开后从全国各地涌入的“新上海人”。其有能耐者,靠打拼与潜规则,落户上海,购入“汤臣一品”,但举手投足与老上海人一眼便能识别,依然是“外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