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丽华
赵丽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932
  • 关注人气:21,1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日常、口语和诗的一点看法

(2007-01-19 11:09:28)
看到一刀啸风的文章,转过来(http://blog.sina.com.cn/u/1260820417):
 
 
 
关于日常、口语和诗的一点看法(http://blog.sina.com.cn/u/1260820417
 
                                    一刀啸风
 
 
    庄子曰:道在屎溺。我明白,庄子的意思是说道无处不在。
    与庄子的观点相近的是禅宗:挑水劈柴,无非
妙道。禅宗这么贴近日常,真是亲切的可爱。
    日常不是工具,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是道。
    吃喝拉撒,行走坐卧。
    这些人生的常态,是真正属于人的。只有在日
常中,才能真正把人还原为人,抛开一切外在的浮华,现出人之为人的原质。
    然而,这关注日常的传统,是不怎么起眼的,
除了在元曲中有过较明显地体现外,就很少有涉及到的了。
    所以,现代诗进入日常化的场域中时,引起了
很多人的非议。这是长久以来养成的审美惰性使然,导致了人对自身存在现场的忽视。现代诗很长时间都是在“别处”,而无关“当下”。
    日常蕴有大美,含有真诗。
    但因日常就在眼前,就在身边,触目皆是,唾
手可得,使得许多人熟视无睹,不以为然,认为日常是庸俗的,不值一提的。殊不知日常正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所,不能须臾离开的。那些揪着自己的头发想脱离这日常的,没有一个不是以闹剧收场
    日常入诗需要诗人以一种智性的眼光对“此在”进行审美关照,对“当下”有一种真切的体认,否则,诗中的日常只能是一种浮在生活表面的泡沫,而难以体现出日常内蕴的真美。非亚说:想写一种和日常平行的诗。这是一种平静的心态,体现了诗人想纳入日常的努力。
    日常的进入对现代诗来说,是一种纠偏,也是
一种还原,它能让人无遮拦地看到“此在”,在最大程度上唤起人的共鸣,并由此体认存在的意义。同时,它也让现代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焕发了新的活力。  
   “ 真僧只说家常话”,是深入浅出,是一种大智慧。在西方哲学中,维特根斯坦曾说:哲学是一种语言病。并提出哲学语言要回归日常。可见日常语言的重要性。    
    口语入诗,诗的门槛似乎降低了,好像人人能诗。其实不然,“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清·张问陶)入诗的口语是要经过提炼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好的,但怎样提炼,尺度是什么,都还要进一步探索。诗还是有一定标准的,只不过这标准还在不断的建设、生成中,尚未规矩成型,所以目前诗界的状况颇为混乱。当然,目前也有一些非常成功的诗歌文本,但更多的是一种芜杂,任何事物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诗自行整合的力度会不断加大,诗中口语的运用及日常的纳入也会逐渐成熟 ,一种相应的诗歌标准一定会出现。这标准肯定还会不断发生变化,但在一段时间内会趋于稳定。到那时人们即可清理这一时期诗人们的探索了。成败得失,也会有个较清晰的结论。(暂定稿)
                                                                              2007.1.8~1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红晕当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