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悔”

(2006-12-03 17:54:05)
分类: 朝林·熙拾
                                也谈“悔”
   《春华秋实论坛》网站上有一个帖子说,一家杂志曾对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搞了一次专题调查,题目是:“你最后悔的是什么?”并列出了十几项生活中容易后悔的事情,供被调查者选择。据说,有的人后悔年轻时努力不够,有的后悔年轻时错误地选择了职业,有的后悔对子女教育不够或方法不当,有的后悔锻炼身体不足,也有的后悔没有赚到更多的钱。于是,围绕着人该不该后悔的话题,网友之间有了较为热烈的辩论。对网友们的发言我不想妄加评论,只是就“悔”的问题谈一些想法。
“悔”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曾经发生过的错事憾事伤心事在人内心的反映,这和志得意满身显名扬的成就感是截然相反的。只要不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恐怕都曾有过“悔”的经历和感受。“悔”的客观存在我想可不必讨论了,关键是如何认识“悔”,如何正确对“悔”。
   “悔”有个出发点的问题。君子悔不当初,是后悔没有把好事办好。小人悔不当初,是后悔没有把坏事做得隐蔽些巧妙些。君子有君子的悔,小人有小人的悔。君子知道“总结教训”,小人也会“总结教训”。君子和小人因为出发点的不同,南辕北辙就是必然的了。
    如果用“内疚”来注释“悔”的话,那么懂得悔的人是有良知的,而没有悔意的人至少悟性不够。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对有“悔”心态一概加以否定,不能简单批评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当然,有了内疚还不够,要学会提炼有益的养分,排遣其中的忧伤、痛苦、疲惫,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生活。生活中有成功就有失败,成功了不能忘乎所以,失败了不能灰心丧气。如果在“悔”字后面缀上“悟”字或“改”字,就是积极意义上的“反省”。只是“反”而不能“省”,那就难以摆脱因失败(或失误)而造成的痛苦,也就难以积极地面对未来。
    就一般善良人而言,常常会把“悔”演绎成“悔恨”,由自责到苛求,乃至痛恨自己。他们会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过失,以使自己沉浸在懊悔之中不能自拔。有的连过失都谈不上,他也会默默地痛责自己,甚至把一切都归罪于自己而悔恨不已。尤其对待最亲近的人,这种自责更容易发生,以至使自己的心久久地被痛苦所噬咬。也许正是善良,使他们的“悔”变得不理智、不客观。人长期处于一种不恰当的自责氛围中,渐渐会变得心慵意懒,甚至心力交瘁。善良人往往被自己所设的心障弄得精神委顿、疲惫不堪。这时,真得提醒一下善良人,“要向前看”,别太自责,别钻牛角非要找什么后悔药,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人们常说要学会原谅,因为以宽容心态平静地原谅别人的过错是不容易的。对于那些严于律己的善良人来说,要学会原谅自己也不容易。我们这一代人经过不少的“运动”,无论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如果造成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伤害,我看不妨认真地总结、反思,对于自己是人生的积累,对于后代是有益的借鉴。有人说,人生的积累是为生存“开源”,是为发展“加油”,是为成功“奠基”。即便已无发展的奢望,也应该把自己的积累变成孩子们的财富。我们可以讲讲过去,可以用原谅的态度讲述曾经的过错、过失,不渲染,也不遮掩。不管别人原谅不原谅,只要自己原谅了自己,一切都会变得坦然、平静。
我们希望一生中少一些“悔”,“悔”多了总不是一件好事。可是,人难以避免“悔”,因为谁都不是神仙,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弱点,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良知又使我们感受着“悔”、体验着“悔”。那种滋味有时会让人很难受,这也是许多人不愿重提旧事的原因。然而,为了“无悔”而去“悔”却是必要的。今天认真的“悟”,就是为了减少日后的“悔”。
     人不怕犯错误,只怕不知错不改错。同样的道理,人不怕有“悔”,只怕“悔”而不“悟”、“悔”而不“改”。同时,我们不能沉溺于“悔”的自责中,应该通过“悔”把经历变成财富、把历史变作文化;千万不要把“悔”变成精神包袱,更不要把“悔”变成痛苦而折磨自己。
    我们已经被折磨过很久了。亲爱的善良人,不能再折磨自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只流清泪两行
后一篇:粉红丝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