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网瘾少年魏程和青海山区少年高占喜互换生活。魏程去朵卜村给盲人爸爸当儿子,吃粗面馍馍,下地干农活;而盲人爸爸的真正儿子高占喜到长沙,在魏程家体验魏程久已厌倦的富足生活。7天过后,他们重新回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是湖南卫视近期推出的一期节目——《变形计》。
这期节目的推出引发了大众和专家对节目本身的批判浪潮。而我则更多的看到在类似于魏程和高占喜孩子们身上,家庭和学校人格教育的缺失。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而家庭和学校又是孩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公共空间。
孩子的教育包括多种:知识教育,人格教育,人文教育等,但在目前的“分数决定一切”的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教育趋向功利化和简约化,即好孩子的标准就是成绩好的孩子,学校中盛行着“一切向分数看”的风气。因此曾经一度有教育人士呼吁取消名为“三好学生”——实为“一好学生”——的称号。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弊端也多遭到人们的诟病。在节目中,魏程生活在一个十分富裕的家庭中,父母为他提供一切生活支持,然而父母却忙于工作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他们很少跟我聊天,参加这次节目后也是。”魏程说,就连青海少年在他家的生活,魏程也一点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怎么不叫孩子选择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为“朋友”。当下社会竞争激烈,家长疲于工作,但这并不能成为不和孩子沟通的托词,更不能以孩子分数高低为唯一评价标准。要知道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孩子社会知识,人格塑造重要路径,父母教育导向的偏差会直接反映在孩子身上。节目中魏程在工地打工,筋疲力尽后领到20元工资,他开始理解自己的父母。离别时刻,魏程突然做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跪在农村爸妈跟前,泪如雨下,久久不肯起来……然而回家后,他很快的从“七天”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曾经的他,这一切不得不让“魏程们”家长扪心自问。
一定程度上,城市家庭中还能对孩子进行人格培养和人文教育,那么文化知识贫瘠的农村呢?恐怕家庭在孩子人格培养人文教育上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最多也是浅层次的“公序良俗”的感染。这时,“第一学堂”的学校作用得以凸现。但现实是,一方面学校刻意追求升学率忽视孩子的人格培养,乡村学校升学压力更大,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忽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包括必要的教室图书等硬性资源,也包括相应数量的教师资源的分配。这些无疑消弭了学校对孩子人格培养的关注。“七天”后高占喜一再重复“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大山”。我们可能为孩子的懂事而欣慰,而我却心有余悸:要是孩子错误理解人生,产生强烈的自卑情绪,抑或是仇富、抵触社会的心理时,那又如何呢?这不得不引起社会的普遍反思。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青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再穷不能穷孩子,再苦不能苦教育”。这些话虽已久远,但其内涵并没消退。在现实中我们很有必要反思教育,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