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星
●按照言语生成的规律教语文。
●语文向四面八方打开,向学生心灵打开。
●课堂的最高境界是融通、自由和美。
●追求敞亮的语文人生。
【素描】
没看过魏星跳过舞,却看到他用文字舞出思想;没发现魏星玩过牌,却看到他的作品摆成一条龙;没与魏星喝醉过,却看到他醉在语文之中。
有人说,会写诗的人,写过诗的人,拥有诗人气质的人,才能走得远,飞得高,因为“诗人就是创造者”。他读师范期间就写诗并发表了诗。看到女同学读着他的几行小诗,我们只有羡慕的份!
魏星的浪漫与他的朴拙构成反差。不管你怎么看,他的脸上总挂着笑。是电视中郭靖式的笑,不是那种装出来的“官夫人剪彩的笑”。二十多年的相识,发现他表现出的表情一直没变。他的身上有很多天真,记得他上《伊索寓言》,讲到“这葡萄是酸的”这个故事的时候,正好阳光从窗户打到他脸上,那种单纯的表情非常可爱。
魏星的课没有文章好。记得一次大型公开课前,他拿着一个茶杯,不停地“吻”着杯嘴,动作那么富有节律。哈哈,其实杯子里早已经一滴水都没有!板书课题的时候,他的手颤抖的,五个字写断了三根粉笔。他讲课的时候举重若轻,想不到课前如此紧张。
很多教师如商人一般在课堂中大量使用添加剂,黑的变成了白,淡淡的变成通红,微甜、微苦更成了甜腻腻……魏星呢,依旧保持着他的本色!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江苏省特级教师
高子阳)
【主张】
语文:为言语生成而教
■魏 星
为什么一定是“言语生成教学”?
进入新课程后,“生成”迅即成为热词。学生独特的体会,新奇的想象,离奇的见解,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在课堂纷纷生成出来了。同时,“泛语文”、“非语文”也出现了!
语文课特有的生成应是什么?
早在2004年,我在无锡硕放实验小学上《清平乐·村居》,课后的评课环节,主持人随机采访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叫吴琰晨,她的一席话让我心动不已:“我感觉到这节课的时间非常短,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魏老师的课,识字有意思,读书有意思,平常不说话的同学,一下子也变得会说了。课文表现出来的美特别让人心醉,我们读着、说着,就好像和作者一起享受那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把“美”诵读出来,让“美”可以言说,这正是我要的生成啊!
学生亲近语言,涵咏一字一词的生命,就在语言中和通过语言,他们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长,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呢?言语的生成就像“道”的繁衍一样,衍生、再生、化生、生长……它是有机的,不停息地确认生命的存在。
为言语的生成而教!我的脑海里跳出这样的念头。我将2003年以来的“教海探航”征文连缀在一起,看到了“言语生成教学”的成长史:
2003年“非典”期间完成的《让教学向不确定性开放》,提出从“固化设计”走向“生本设计”,应和新课程倡导的“生成”;2004年起开始转向语文本体的探索,受李维鼎先生《言意教学论》的启发,提出《以“语文的方式”创造出“语文味儿”》,从言意关系视角建构“语文课特有的生成是什么,方式是什么”;2005年完成《语文教育的“原点”探寻》,重点解决“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言语生成环境”;2006年读到潘新和先生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先生认为言语表现是语文第一位的问题,这坚定了我的想法,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语言对人意味着什么,语言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完成了《让语文“敞亮”起来》;2007年起转入教学方法论的探索,提出以“矛盾生成教学法”《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
后来我读了百年母语教育文献,在回看传统中,认识到把语文分解成语言要素的教学是走不通的,而一味强调“人文”悬空语言素养的教学也是走不通的。语言的本质在于应用。从语言的功能出发,为言语的生成、理解而教,这是语文教学的当然之责,也是必然之道。
就这样,“言语生成教学”逐渐清晰起来了!转型中的语文教学,“变化中的不变”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理解是内部言语的生成,运用是外部言语的生成。言语生成教学是探究言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的教学。“言语生成”既指向结果,同时指向过程,它与“实践”、“活动”、“建构”等联系在一起。
一、言语生成教学强调“为言语的生成而教”,体现言意共生、个体内生、活动创生、有无相生、生生不息等内涵。
“言意共生”体现语文观。言、意关系,是语文最根本的构成。阅读教学是一个言→意→言的多次循环生成过程。作文教学是一个意→言→意的多次循环生成过程。言语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是找到言意共生的“交切点”,而且是最具匠心的那个“点”,展开言语活动的过程。
“个体内生”体现人本观。言语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生命机体存在一个“母模板”,语言发展的模板,有人叫它“言语图式”,有人叫它“语言习得装置”,有人叫它“深层结构”,有人叫它“信息组块”。言语的发生,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对象之间的信息转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或“顺化”,哲学家称之为“对话”。有效的语文教学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激活、深化、丰富个体生命的“母板”,让它具有繁衍生成的能力。
“活动创生”体现实践观。言语生成教学指向“言语主体”“语境”“言语活动”“生活世界”。如,让学生直接复述《牛郎织女》,教学了无生趣。但如果创造情境:“假设时间是在农历七月七日,你正在仰望天上的银河,请你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要从‘鹊桥相会’讲起”,或者设计成:“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一个电视剧本,看看需要多少个镜头?”精彩的言语也就创生了!
“有无相生”体现哲学观。无,表现为学习方式的自然、自主、自觉、自由。自然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主要依靠语感的功能,即“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即强调从语言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找到最重要的那个“一”。
“生生不息”体现生命观。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的生命有一种不断趋优的倾向。为了生命样态优化而创新,这是人的文化属性的本质。人的表面印象是怎样生成的?精神气质是怎样生成的?这都与言语有关。言语的生成即是“道”的生成。言语理解和生成、生长的过程,在敞开对象的同时,也使人自身逐渐地去蔽,并不断地获得生命的敞亮。
言语生成教学从“语言即人、即存在”出发,把儿童自身的内在言语热情引导出来,把语文学习内在的规律揭示出来,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从而给学生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二、言语生成教学强调“按照言语生成的规律来教”,遵循适应律、选择律、得体律、修饰律、组织律等要略。
“适应律”即适应语境的规律。说话或写文章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每个词在新的语境中都是一个新词”。任何一次语文学习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都应根植于汉语的语境、人类的文化语境、当代人的现实生活语境之中——这些都是语文的根基和原点,都是语文赖以存在的活命之“水”。因此,阅读教学如何还原语境、作文教学如何创造语境,这就成了设计语文活动的重要策略。
“选择律”即选择语料的规律。首先强调“积累”意识,热化字词教学,因为建构丰厚的语言积累,言语的溪水才会汩汩汤汤。其次强调“选择”意识,阅读或表达中揣摩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如在教学故事性文章时,我总喜欢这样设计:“我们在讲这个故事时,你觉得哪些词语特别重要,是不能丢掉的?”学生是在理解语言,同时又是在选择、运用语言。
“得体律”就是切合语体的规律。说话讲究语体,写文章讲究文体。我们强调从言语的特点出发,强化语体、文体意识,建构丰富的“言语图式”。言语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传达型和文学语言的表现型。两类言语生成的特性不一样,教学活动的取向也不一样。文学性言语的教学指向审美,阅读方法主要是欣赏和解读;非文学言语更趋向于理趣、智趣、谐趣,教学指向本原的语感和语用。
“修饰律”就是语言创新的规律。语文,是由灵性的语言发生的。如,作家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常常利用“省略”、“隐蔽”、“陌生化”、“隐喻化”等创新的表达方式。教学时,我们要凸现“这一个”文本的价值,把重点放在最具个性的言语表达上。作文教学强调评改,鼓励个性化的表达。教学中有意运用“修饰律”,学生就会有一种语言趋优的意识,言语的美就会生长起来。
“组织律”就是组织话语的规律。说话或写文章,都要考虑到句子的逻辑顺序、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语段的组织形式、文章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思路等。作者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生成的,如何生成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是设计语文活动时的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开发了“画思维导图”等策略,促进言语结构的生成能力。
三、言语生成教学强调“顺应汉语言生成的特点来教”,采用感悟式、体验式、还原与比较式等方法。
汉语的存在方式决定着语文的实现方式。我们强调从母语的特点出发,顺应汉语生成的规律教学。如根据“汉语的词根很少,衍生能力却很强”的特点,加强了字词教学,还专门开设了“词语课程”,积淀词句生成经验;再如根据“汉语生成的方式主要靠‘意合’,而不单靠句法逻辑”的特点,强调了“精神本体”的重要,把言语动力的生成作为“核心机枢”,建构了“感悟式”、“体验式”等具体的教学方法;再如针对汉语言文学“意象思维”的生成特征,采用关键词分析、意象还原等方法解读思维教学,并开设以各种文学意象为主题建构的“读书会”活动。
由上可以看出,言语生成教学既指向语感,同时又指向“语理”,重视从语言现象中总结言语的内生规律;它既指向“言”,同时又指向“意”,最终达到“言意共生”。根据这样的理解,语文课程的“特点”是“生成性”;“规律”是“言→意→言→……”的互转;“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综合素养;方法主要是体验、运用。沿着这样的方向探索下去,语文教学必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言语生成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盲点。通向“敞亮”的教学境界,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课堂】
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
——《水》教学设计
■魏 星
【课前设计及反思】
《水》(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写了缺水环境下,“我”对水的特殊感觉。作者表现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好言传”。特定语境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这是我设计这一课的出发点。
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我”对水的独特感觉;通过品味有意味的词句,把握作者言语表现的艺术,并能够尝试运用。
这是我在完成下面的工作流程后得出来的:
1.文本的个性在哪儿?
课文写的是童年经历。“童年经历”并非是原本的童年生活的记录,而是一个心理印象,一种审美的、文学的感觉。课文中处处有看似反常、不合理的地方。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恰恰体现文本深层的和谐,它是打开言语秘密的钥匙。
课文重点写了两个镜头:雨中淋澡、淋一勺水。最精彩的是第五小节,“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还原一下,一勺水是很少的,流得很快的;而“滑过”的反复使用,好似水在每个部位停下,流得那样慢,时间那样长。最不可思议的是,在水的流动中,“我”的感觉也在流动,“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无比干旱的情况下,无与伦比的舒畅打通了触觉、听觉。阅读这样的文字,我们不单感受到了水的滋润的狂欢,也感受到了语言的狂欢。
我还注意到:在本册教材中,写“童年经历”的文章很多。比如萧红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我”的自由引发了感觉的变异,园子中的一切都活了,花儿全睡醒了,鸟儿上天了,虫子在说话,倭瓜、黄瓜、玉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孙友田的《月光启蒙》,也有这种“通感”的表达,母亲的嗓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怎样从这类文本的语言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体验那种独特的“文学的感觉”呢?我把阅读教材时产生的专业直觉转化成了要解决的问题。
我还有一个困惑。对这篇课文的中心,有人读到了乐,有人读到了苦,有人读到了乐观,有人从母亲的一勺水中读到了一种爱心,一种渴望,一种希望。这个文本究竟是个洋葱头还是个水蜜桃?是水蜜桃,里面就有一个内核。但我觉得这篇课文更像一个洋葱头,我们一层层往里剥,剥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完整的唯一的内核在那里。文本的中心就在“感觉”中,在有意味的语言中。所以,我要想办法让学生进入到文本的语境之中。
2.学生的学情在哪儿?
学生喜欢读这篇文章,缺水带来的特殊生活,让学生觉着好奇。当学生读到“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个意思是一读就懂的。但学生的体验是浅显层次的,读到的感觉是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的。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形式进入文本语境中的心灵。这就需要更具体、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进入文本的深处、细处。
沿着这样的方向想,也就形成了本课教学的“战略思维”:从“感觉”入手进行欣赏性的阅读;利用“还原”、“比较”等解读方式生成矛盾,有意识地关注特别的表达方式,探寻特定语境下的言语生成,进入文本的深层情感结构;最后学以致用,完成一篇作文。
【教学过程及意图】
1.从“感觉”切入。
(1)每个人的童年经历是非常珍贵的,它是写作的宝库。
萧红在园子中的感觉——(生读)
太阳在园子里显得是特别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A.这段话传递出什么样的感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比快乐等。)
B.你们体会到了,说明作家的语言传递是非常成功的!作者的表达多有意思呀,“太阳”、“花儿”、“鸟”、“虫子”是事物,当一种心情投放到合适的事物形象上,生动的语言也就产生了!
孙友田听母亲吟唱的感觉——(生读)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A.母亲的声音怎么会闻到香气呢?学生可能说:母亲的歌声掺和着花草芬芳;母亲在月光下吟唱的感觉是柔美、幸福、美妙的,好像花的芬芳等。
B.母亲柔美的声音在流动着,“我”的感觉也在流动着,从听觉流到了嗅觉上,多么有意思的表达!你看,每一次词语的运用,都是一次创造。
(2)我们再来看看作家马朝虎是怎样写《水》的。——马朝虎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那里的人对水的感觉和我们是不一样的。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默读课文,开始。
[意图:我从“童年经验”入手,教学直接指向写作。引读、品味两个学过的课文片段,可以催发学生很快地投入学习,把自己的情感、想象、理解等都调动起来,进入一个审美的情境场,打开学生的语言感觉;同时,从一类文本的语言特点入手,这就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教学指向特定语境下的言语生成智慧。]
2.细读“我”的感觉。
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根据学生的自我发现生成教学内容,教师板书关键的词语、句子,探析言语生成的规则。
预设一:缺水产生的特殊认知——“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我们像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1)根据学生的回答聚焦在“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上: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说法呢?学生能够联系第一节“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细化自己的感觉,之后教师提升:在我们看来,酒比水更贵重。在特殊的环境下,轻、重反过来说,一个有意思的句子就生成了!
(2)村子里太缺水啦,特别是在夏天,男女老少都有一种(齐答)——“被风干”的感觉;孩子们就像(齐答)——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打了个比方,缺水的程度就出来了。大人有大人的体验,小孩有小孩的发现。
预设二:雨中洗澡的感觉——“就像过节一样”
(1)学生联系实际谈,雨天常常是让人讨厌的、郁闷的,而作者的描写却传递出热闹、快乐、热烈、幸福的感觉,就像“过节一样”。
(2)朗读就是和作者一起体验,齐读这一节。
预设三:对水窖的特殊感情——“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1)理解内容:相机理解“水窖”的意思,引导发现“水窖”这个词在文中很有分量,出现了7次,理解“权威、幸福、痛快”所表现出的特殊感情。
(2)理解形式:“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水窖是实在的事物,渴望是一种心情,一虚一实,由同一个动词连起来,一个有意味的话语就产生了!
预设四:淋一勺水的感觉——课文第四、五两节
(1)学生自由谈。
(2)引读:
一勺水从头上浇下来,多寻常的事啊,作者却写得淋漓尽致——
师:我们盼着、望着,什么时候能够淋到一勺水呢?
生:(读)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师:那一刻就要到了,就像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
生:(读)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师:母亲打开了水窖——
生:(读)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
师:水,接触皮肤的一刹那——
生:(读)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师:多么美妙的感觉啊——
生:(读)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媒体定格在这段文字上)
(3)细读第五小节。
一字一句默读这段话,想一想:作者的感觉特别在什么地方呢?
教师在倾听中引导学生发现:
●“倾注而下”,水从上往下流,多、急、快;“倾注而下的水”是一注水,很少很少,怎么说是“倾注而下”呢?
●“滑过……滑过……滑过……”说明流得慢。一勺水流下来,短短的几秒钟时间,这不是不合理吗?
●“像一条溪流”说明水绵延不绝,永不停息。一勺水很少,一注滑过的水更少,为什么说“像一条小溪流”呢?
●毛孔能张开嘴巴“吮吸”吗?明明是听不到的,为什么非要说“听得到”?
特殊的经历,特别的感觉!明明是水少,却写得那样多;明明流得快,却写得那样慢;明明毛孔不能发出声音,却说听到了吮吸的声音。这种“慢镜头”的表达、看似矛盾的表达,传达出特殊的感情!
配乐朗读。
在音乐中学生倾吐:我在想啊,作者写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当时的表情、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反映应是多元的,如幸福、快乐、对小时候那段记忆的留恋等,也有学生可能谈到心情不单是快乐,想到缺水的苦,心中便充满了苦涩,教师适时提升学生的想法。
预设五:母亲对孩子的特殊感情——“你们真的饿坏了”
马朝虎这篇文章的原题就叫《饿水》,这句话点了题,引导学生发现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了“饿”,教师适时提升:作者使用反常的搭配,说明水和粮食一样重要,表现了对水的渴望。
[意图:“课文中的哪些句子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这一问题贯穿始终,由字词引发并形成教学波澜。学生找到这些句子,还不算是本事,语文教学真正的难点,在于去领悟作者用语言的规律和艺术。所以,学生在谈感觉、读感觉的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揭示语言形式的表达规则,为下一环节的作文表达做好铺垫。]
3.表达自己的感觉。
(1)马朝虎回忆起小时候有关水的故事,他就感到快乐、幸福,也感到母亲的温情、希望,当然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乐观!感情是丰富的,所以用了这么多手法来表现(指读黑板上的板书),如打比方,“像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像小溪”、“像过节一样”;利用反常的搭配,“你们真的饿坏了”、“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反复的手法,“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打通各种感觉来写,如“我听得到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等等。
(2)同学们,我们的童年经验是十分珍贵的。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自己最渴望的东西。你最渴望的是什么?你能不能也利用那种“慢镜头”的写法,选用有意思的表达方式,把那种渴望写出来。你们的经历,你们的话语,就像作者眼中的“水”一样珍贵的。
[意图:重新回到“童年经历”,回到生活,回到写作上。]
【总论及分析】
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就是探寻人物的心灵。“作家马朝虎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那里的人对水的感觉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哪些词句传递出了特殊的感觉?”这个问题直面文本,直指心灵,学生找到了课文中有意味的句子,又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体验,思维向着人物心灵和情感还原。我始终认为,把握住了有表现力的语言,也就把握住了人的情感力量。
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要贴近学生的认知。我在进行设计时,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哪些是学生已经懂了的;哪些是学生不懂但自己读教材可以懂的;哪些是学生读教材也搞不懂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弄懂的;哪些是老师必须讲授、非讲授不知的;哪些是老师讲了也弄不懂的。从“童年经历”着眼,从“感觉”入手,就是想触到孩子的“共鸣点”,体现“个体内生”的精神。关注课文的言语形式,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太深、太理性。
在这节课上,我设计出多种感受性、感觉性、感知性的阅读、诵读,就是想营造一个浓郁的情境,创造言语生成的动力,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
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最终目的是指向语言的运用。语言是带有规律性的。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有目的地总结一些规则,比如对“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对水的渴望”的分析,学生迁移时就造出了这样的句子:“星期天,我被关在屋子里写作业。妈妈关住了我的身体,却关不住我自由的心。”课文第五节采用“慢镜头”的写法,学生在写自己最渴望的东西的时候,也采用了这种写法,把内心的视觉、听觉和肤觉细腻地表达出来。经常这样教学,学生的心思就会细腻起来。如果语言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接受的态度。
言语生成教学强调找到一个最佳的生长点。这节课从“感觉”入手,具有良好的发展和生长趋势,它使整堂课的教学形成一条在内容上贯穿全文、在教学上贯穿始终的动态发展的主线,同时也形成了一条言语的理解、生成、生长的主线。
【延伸】
教学,滋养教师的心灵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感悟
■魏 星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
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你看,教学一篇课文,如果从中发掘出了帕尔默所说的“伟大事物”(喻指教学内容),它吸引着我、同时也呼唤着学生与之对话,当师生与那个“伟大事物”相融的那一刻,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都远远地遁去了,好像进入一种澄明之境,感动,沉静,悠远,一种深沉的幸福感也就产生了!这样的教学不正是亲切款待教师的精神世界吗?
置身在那种“亲切款待”的教学中,我们觉得自己那样舒服,那样纯粹,那样透明!当教学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把日常的劳动、谋生的劳动、辛苦的劳动,转变成有情趣的劳动、智慧的劳动、艺术的劳动时,我们的心灵就得到滋养了!
为了获得教学的滋养,我们守住自己的宁静,用心地去备课、上课,就像电视剧《大长今》里的镜头——做饭的女人穿着雪白的围裙,表情安详,嘴角含着微笑,像艺术家一样,耐心细致地洗菜,快速熟练地切菜,将五颜六色的食材巧妙搭配,轻柔优雅地察看面前冒着热气的小锅。我们带着“煮食的心情”倾入了自己的所有,将自己对知识对孩子的热爱倾注进课堂,永远全力以赴。
为了获得教学的滋养,我们扩大着自己的积蓄,被“牛虻”、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动过,被荷尔德林、海德歌尔的诗意浸润过,被余秋雨、周国平等哲理文字熨服过……从陶潜的世外桃源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们扩大着自己心灵看得到的地方。
就这样,随着教学生涯的行进,我们的精神也变得丰厚、丰盈、丰实起来!
但我不得不要说:痛苦也时常伴随着我们!很多很多时候,面对一篇短短的课文,我们沮丧、挣扎,不知道那个“伟大事物”到底藏在哪里;在教学的现场,永远是自己做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决定,不知道教学会冲向哪里。课上不好,整个世界都觉着灰沉沉的。
这种痛苦恰恰来自于心底对教学的热爱。帕尔默提醒我们,满怀希望地投入教学,不要恐惧,不要让自己的心肠变硬。走出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迷雾带来的晦暗,卸掉一切有形和无形的精神枷锁,不再把自己扣留在遮蔽之中,不受遮蔽的支配,在本该纯真洁净的教学世界里求得自我身心的自由、内心的豁朗。
我推荐的10本书:
1.《致青年教师》,吴非,教育科学出版社
2.《岁月如歌》,于漪,上海教育出版社
3.《我的精神自传》,钱理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退步集》,陈丹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5.《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福建人民出版社
6.《名作细读》,孙绍振,上海教育出版社
7.《旧文重读》,赵志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第56号教室的奇迹》,艾斯奎斯,中国城市出版社
9.《要相信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天津人民出版社
10.《瓦尔登湖》,梭罗,人民文学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