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自由》
——作者:孙瑞雪
一、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精神
一个两三岁的小孩说谎了,你和他说了,他听了脸上丝毫没有做错事的表情,站在那思考了一分钟,一动不动,然后毫无表情的走了。怎么会这样?但有一天,他对自己做错事突然有了感觉,脸上特别尴尬和难为情,不让人说。这根本不是大人的说教能做到的,孩子已经按照他内在的发展规律到了这一步。
六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
(教育儿童一定要在他该到的年龄,不能超越他的年龄)
二、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感觉
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这样,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我们不能强制孩子、打扰孩子)
三、为什么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完善感觉,智力体操
儿童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然后是准确地概念。
四、智力的真正内涵
一个人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他高贵的品质、完善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和充满创造力的思想,这比简单的认字、算术重要得多!
一个孩子遇到问题就哭,不说。那是他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来,所以他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他达到一种心智的时候他能说出来,他达不到一种心智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成人一旦压制了儿童,儿童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我们不知道,问题的根就是这样埋下的。
五、感觉训练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
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儿童只有通过反复,才能发现它内在的规律,这规律要儿童自己去发现而不是通过老师去教。
六、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
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取爱是可悲的。
七、从爱走向独立
当妈妈很“倒霉”,你必须多爱孩子,不能多爱自己,因为孩子是依靠爱而走向成长、走向独立、走向充满幸福的人生。爱是孩子独立的前提,独立是孩子被爱的结果。为什么我们大多数的母亲做不到这点?因为我们也没有长大,也在渴求爱,也在走向独立的途中。比如我们特别希望丈夫回来能观照我们,尤其我们干完工作以后很累了,回家还要干家务,对孩子大吼一阵,我们气得不得了。孩子为什么不体谅我们呢?丈夫为什么不会安抚我们呢?因为我们也不独立。我们在拥有的孩子之前的整个生命过程可能没有正常发展。不独立使我们根本没有心力来承担人生的重压,更谈不上乐观地对待人生,否则我们大多数人就不会在三十多岁就放弃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我们精神的发展根我们的生命、跟我们心里的发展本应是融合在一起的,本应是不分开的。但我们被分开了。
爱不是偶尔关心,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偶尔的恨,一种用“打”来发泄的恨,尽管你说这是因为爱他,恨他不争气。
当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时候,他会对爱人顺从。什么是顺从?在感情上,在生活中,意志的升华就是顺从。
八、“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最求独立的冲动。
一个人哪方面不独立,哪方面就没有自由。
在关键时候,每个人都会依据自己的独立程度来解决问题。
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奴役孩子。(0-6岁前吧?)
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来自于孩子自己。如果儿童在他自己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经验,那他自己就是他自己的主人,但现实是,我们成人认为这个经验好,就强迫孩子接受。大多数的孩子经过这种强制之后,这方面的能力被成人奴役了,他跳不出成人给他设的框框,这就是所谓的“画地为牢”。很多“奴役”我们做得难以察觉。
儿童的敏感期一旦到了,他就会一天到晚做那件事。
九、应该怎么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
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
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闹着坚持时,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么吗?难道是孩子太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当你不知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
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在一个人身上形成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长久地观察也是一种专注。蒙特索利说:“专注是科学家的品质。”一个人没有这种品质不可能很成功。
十、陈旧落后的教育经验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不屈不挠地维护自己的意志和看法。
因为儿童弱小,无自卫能力,成认的本性在儿童面前表露无遗,他们从不掩饰和感到羞愧。不懂得怎样对待孩子,随意性很大,甚至有时候很“烦”孩子。
爸爸是女儿一生中第一个接触的男性,他的所作所为奠定了女儿以后择偶的标准。如果这个女孩得不到她父亲欣赏的话,她长大后会有一个特点,当她找到一位男士,她就会深深地依恋这个人,这个人绝对不能跟他“拉倒”,一“拉倒”她就痛苦不堪,她一定要在这个人身上得到肯定。她在找什么呢,她在找她爸爸对她的肯定。
了解儿童生命发展的过程,并且为这个生命发展的过程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
人格状态越统一的人,他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就越融为一体。
十一、爱和自由的应用
不要说一句废话。凡说的都不是废话,凡是废话一概不说。
“三段式”教育方法:尤其针对婴幼儿。教孩子,不要长篇大论,而是简单的用“这是什么?”“三角形”“哪个是三角形”。
你若废话连篇,会把儿童的心搞乱。因为你不知道你的哪一句话把儿童的注意力打乱了,反而把儿童没有掌握的概念同其他事物隔离开。
小时候养成的很多习惯、很多行为方式,你可能终生都在使用,而且从不会提到意识层面上来认识。这些习惯和方法可能完全来自于我们小时候的环境,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当儿童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时,应该怎么办?停止。
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犯了错误,或是觉得他自己不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等待时机,使儿童在他有兴趣时去努力理解。儿童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把握上,而不是同别人比聪明,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比每一个人聪明。
我们所有的方法都是为了培养儿童的专注力。
我们发现学会等待带给孩子的益处是惊人的,孩子因为学会等待变得能够处理许多问题,并从而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习惯。
十二、因为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
人们已经不再用口授的形式对儿童进行“教育”,儿童是不断地通过行动来构建自己的。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榜样教育,使某个人成为儿童模仿的典范,成为评价儿童对错的裁判,儿童的想象和意志就被闲置了。
事实上,意志只有凭借一个人自身的力量才能得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意志力是在他们自发的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并不依靠我们没完没了的说教。
十三、孩子达到顺从的三个阶段
这个孩子没有能力控制他自己不说话,因为他自己说了不算,他所想的同他的行为分裂着,无法合一。那是因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意志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的自我控制能力丧失了。
顺从才是儿童的正常状态。当儿童不顺从的时候,正是他没有能力顺从的时候,那是他的意志力没有完善。
好动,完全是在儿童自发的活动遭到破坏以后,儿童没有发展的目标才出现的。
第一阶段,儿童有时顺从,半顺从半不顺从状态 。
儿童在零至三岁以前是不可能顺从的。 如果他这个时候的本能冲动与你的命令正好一致,他顺从你,如果不一致,儿童就绝不会顺从你。他根本听不明白你所讲的,除非惩罚代替了说教而使儿童恐惧,他才会顺从。
如果你不训斥他,而是提醒他、宽容他,给他时间观察和自我调整,他就会发现这种规则,然后他会试着去做,虽然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都没有关系,儿童会慢慢养成一种习惯。
儿童要我们抱的时候,完全是一种心理需求,结果这个强烈的心理要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
即使有些家长给予孩子宽松的环境,不训斥孩子,但他们在一旁说教也容易使孩子丧失信心。最有害莫过于丧失信心。
第二阶段,儿童不再因缺乏控制而导致障碍。
比如,孩子在某个年龄段上本应有的能力却作不到,完不成,不会或不懂等。
孩子有时不顺从,可能是她正在努力把事情做得完美。做一件事情追求完美,这是人自然的本性,所有正常环境下的儿童都会这样。
第三阶段,儿童渴望顺从,这时顺从只是转向他认为优秀的人。
他突然发现能够从这个优秀的人那儿获得指导,获得帮助,从而产生了新的热情,变得渴望顺从了。当人达到某种状态的时候,顺从便成了一种渴望。那是顺从真理,而不是顺从某个人。
儿童在漫长的头六年不断按自己的心智发展、并建立相当的能力后,他开始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开始顺从这种规律,第三阶段的顺从就建立了;顺从真理。
十四、儿童的优秀品格如何形成
人对周围世界的适应能力是在生命的头六年就开始了。
儿童在整个成长期不懂得什么叫不好,他的一切都顺应自己内部的发展,他追求完美是一种自然状态,不费任何力气地趋向完美,他们对完善的寻求不是一种牺牲,而是他们的生活本身。
有些人不需要别人传播什么教条,因为他们忠实地严守着其内心天性的信条。这个内心天性的建立恰恰就在零至六岁。
一个人的能力并不取决于他读了多少书,而取决于他人格的完善,这样的人在心理上没有障碍。
如果你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看别人、看世界,你的心情会很舒畅。如果你觉得处处险境,事事难办,你会分心、沮丧,就没有办法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问题上。
十五、怎样努力才能为孩子创造好环境?
我们发现说话晚些的孩子,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说话早的孩子,相对敏捷,反应能力、应变能力比较好。
我们太喜欢说教孩子,这是我们受压制太多,没有办法对付成人,只好对付弱小的孩子。而成人意识不到自己的卑劣。
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两种能力是在儿童与环境交互作用下建立了心智能力后才发展的内在天赋能力。
三种特制:第一,要有惊人的注意力及全神贯注的能力,这是几乎在沉思时才能出现的一种形式;第二,要有相当的自主与独立判断的能力;第三,要有随时期待着接纳真理与事实的信心。
大量的对孩子有虐待倾向的父母基本上都是童年成长不幸的人,他们从来都不会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不会对孩子宽容,他们更喜欢强制孩子。他们已失去理解的能力,无论对孩子,还是对整个世界。
事实上,你如果一直以一种积极的心态看待别人的话,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
十六、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如果每一次活动时儿童都被成人用另一个东西引诱走。儿童就出现了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好动,不断地动!当他的内在指导他去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一个外力不断地诱使他去做另一件不符合他内在事情。这种现象就叫心里能量跟运动不能成为一体。心理知道自己该去做一件事情,而所做的事情却正好相反。
如果一个儿童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不让他做,他的状态是:我什么都不做,坐在这痛苦。但这种痛苦不能长久下去,于是儿童不再痛苦,因为他发现这是无望的,他开始胡思乱想,幻想。这种幻想对儿童来说是可怕的。他长大以后,就变成我们现在说的那种只会想不会做的人,他是一个很伤感、很浪漫、但毫无意志的人。
不具备艰苦的奋斗和努力,就没有意志力。所以他一辈子可能一会儿喜欢这个,两年以后又喜欢那个,他什么都做不成。
一个人如果童年具备了意志,他以后就能面对任何事情。如果没有,他看别人做到了,他会这么想:有什么了不起,我也会,只不过我没有做。看和做事两码事。
当一个人坚定地向自己目标迈进的时候,他不可能出现焦虑。相反,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做的时候,他会很慌乱,很焦虑。
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的。
儿童活动的对象是假的,儿童只好把它想象成真的。(如过家家)
孩子所有的精力跟他内在所有的需求都不断地告诉他:“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发展自身。”他的每一分钟都要让他活动再活动,但如果孩子却在编故事,这像是一个老人做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坐在那一动不动,什么也不想,那么可能这个孩子是和爷爷奶奶长大的。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儿不动的,这是一个老人的状态。一个是刚刚升起的太阳,一个是将要落下的太阳,两种对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却硬是被配合到了一起。一个生命刚刚开始,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另一个生命则快走到了尽头,靠回忆度日,而我们却把这两种人放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教什么,那种心态就会把儿童影响得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
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就是关心他的成长。一个母亲如果关心了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还意味着一个社会和一个民族的兴旺。
如果一个孩子,他的心灵发展正常,他一步就可以看到问题的实质。当他一步能看到问题的实质的时候,他就能够说出自己的见解,因为他不缺少勇气。当一个孩子缺少勇气的时候,他也许有这个想法,他不敢说,而实际上大多数孩子连这种想法都没有。想法是智力,敢做是勇气,做法是策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