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2009-12-23 12:05:42)
标签:

耶鲁

再见

回国

杂谈

分类: 耶鲁见闻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YALE访学札记(四十)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冬天的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秋天的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夏天的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

苏轼曾有诗云: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诗说的是,秋末冬初,应当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于我而言,在耶鲁短短四月,历经了夏天之绿草如茵、秋天之姹紫嫣红、冬天之白雪皑皑。对于形同匆匆过客的我,耶鲁可谓处处皆景。而光阴流转,日月如梭,猛然之间,竟到了与耶鲁说再见的时候了。

这些天,忙于收拾行装,与耶鲁法学院的教授、中国法中心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一一告别。见面的第一句话,往往就是“Time is flying!”(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感谢耶鲁法学院中国法中心,他们周到细致的安排,使我的耶鲁之行收获满满。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耶鲁中国法中心与访问学者“全家福”-可惜JEFF当时不在)
     感谢耶鲁中国法中心的Celia(中文名字叫“庄宝贞”)。我们这些访问学者在耶鲁的所有安排,包括机场接送、住宿、会见等,都由她一手安排。她工作非常细致勤勉,除了工作邮件之外,我们还经常收到她转发过来的有用信息,她甚至会推荐纽约哪家餐馆的小笼包做得不错,呵呵!由于她的周到,我们在耶鲁的学习和生活非常愉快!感谢Celia!在得知我们的返程信息之后,Celia开始安排一系列的farewell events。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非常感谢Celia,您辛苦了)
    2009年12月18日中午,耶鲁中国法中心副主任Jamie Horsley(中文名字是“贺诗礼”)为我和贾渭茜送行,我们在一起吃饭。Jamie是斯坦福大学的本科、密歇根大学的硕士、哈佛大学的博士(JD)(http://www.law.yale.edu/faculty/JHorsley.htm)。此前,我在一篇博客里曾经提到,她的中文讲得非常好。这次我们聊起这个话题,我问她是在哪儿学的中文。她说最初是在斯坦福学的,后来到密歇根大学又参加了中文研习班,而使其中文进步最快的是在台湾的两年,当时她经常收听新闻。的确,学习外语的最好方式,就是多看、多听地道的语言材料。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贺诗礼女士,人如其名,非常优雅)

她说,中国的变化非常大,从中国人英语能力的普遍提高就可以看出来。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她到北京,在交往时,她对帮助她的人说“谢谢!”对方居然说“It’s my duty”!对方的本意是想说“应该的”,但由于误用了“duty”一词,就表达成“本人职责所系,并无意施惠于你”这一冷冰冰的意思,呵呵!这是典型的文化差异(Culture shock)。而在同样情境下,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回答“My pleasure”了。在吃饭过程中,我把华政与耶鲁三个层面合作的想法,与Jamie进行了沟通,并把草拟的英文合作框架提供给她,请她提意见。Jamie很专业,提了很好的建议。

12月21日,耶鲁中国法中心高级研究员、耶鲁法学院讲师Timothy Webster(中文名字是“魏天熙”)请我到一家法国餐馆吃饭,为我送行。Tim是耶鲁的本科和硕士、康奈尔大学的硕士和博士(JD)(Websterhttp://www.law.yale.edu/faculty/TWebster.htm)。与在华政任教的Andrew Verstein博士一样,Tim长得也非常帅,而且性情非常温和。吃饭的过程中,聊起各自的孩子,Tim很高兴的拿出他出生刚六个月的孩子照片,给我看。他的太太是日本裔的美国人,给孩子取了一个单名“海”,我读成“HAI”,Tim很仔细地在餐布上写了“KAI”,说他太太是这样读的,大概日本传承了汉字之后“海”的发音有变,呵呵!非常感谢Tim,他帮助我完成了多次讲座的笔记,并且发送给了我。我说,Romano教授人非常好,安排的很多讲座让我很受益,但她讲话实在太快了,我不能完全听懂。Tim呵呵笑起来,说他也经常听不懂,并且多次建议Romano教授slow down(讲慢一些),但她就是慢不下来,呵呵!我真希望以后Romano教授到华政授课时,能讲得慢一些,否则学生可能会因为严重怀疑自己的外语能力而深感自卑。看来,勤奋的教授,连说话都比常人快多了,呵呵!感谢Tim。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感谢Jeff,在其办公室)

在和Tim吃饭之前,我先和耶鲁中国法中心副主任Jeffrey M. Prescott(中文名字是“浦杰夫”)沟通了华政与耶鲁的合作想法,此前我把电子版本传送给了他。Jeff是波士顿大学的本科,耶鲁的博士(JD)。中午12点,我到他的办公室,他让我看他在做什么,他的案头摆了许多研究中国教育的著作。他说,他想研究近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呵呵。Jeff非常实在,提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建议,例如,如果耶鲁教授参加中国法中心在上海或北京的其他活动,华政也可以顺便请他们过来,做一些演讲或学术交流。就耶鲁JD赴华政授课一事,Jeff说,有不少学生也通过中国法中心,与Andrew联系,应当会有不错的合作前景。另外还谈了一些细节。感谢Jeff。

和Tim吃完饭,我匆匆赶回耶鲁中国法中心,下午2点,耶鲁中国法中心主任Paul Gewirtz(中文名字是“葛维宝”)(http://www.law.yale.edu/faculty/PGewirtz.htm)教授要与我见面。我原以来是礼节性的送行,但不曾想到,居然聊了一个多小时。话题围绕华政与耶鲁共同举办研讨会的设想展开,我们初定议定了选题,他答应会请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的法官John Walker等参加研讨会。回国后,我要落实这件事情。希望能够邀请到耶鲁、北大的知名学者,与上海高院、上海证交所等实务部门,一起做些有价值的事情。Paul教授说,他不喜欢做一些诸如“如何推进法治”(Rule of law)等宽泛的研讨,而想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切实的研究。这种想法与我们的初衷不谋而合。感谢Paul。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在耶鲁期间,我得到了许许多多的帮助,与Romano教授、Macey教授、Hansmann教授的会面,以及参加他们组织的研讨会,让我受益良多。石静遐教授、程金华博士的热情和友善,让我感念在心;我的室友丁立提前入住,先行解决了寓所的许多共同的问题,并成为了我的厨艺启蒙老师,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品味,很值得我学习;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的Lorena Diglio女士很耐心地为我开好银行账户,并仔细地为我讲解如何开具个人支票;图书馆的管理员、寓所的物业管理人员,都非常友善,耐心……甚至一些注定这辈子不会再见的人,都每每有好意施惠之举……

大概20多年天,一位退休的美国老先生,好意地带好去M&M买菜,一路上我们聊天,上了公路之后,忘了及时变到左道,只能在右边车道缓缓而行,但我们必须变到左道,这位老先生向左边的车辆招手示意,请求他同意让我们插在他的前面。然而,左边恰好是一辆大卡车,驾驶员的座位很高,司机大概看不见我们向他示意,也没有察觉我们的意图,因而没有减速,我们也不便强行插入左边车道,否则过于危险,就这样两辆车并排开了一小会。这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左道开在大卡车前面的一辆车缓缓减速,挡在了大卡车的前面,并且摁响了喇叭,示意我们超到他的前面。老先生赶紧加速,超到了他的前面,在两辆车打照面的一刹那,老先生向他招手示意,对方只是友善地莞尔一笑……

买完菜,我们要去沃尔玛,不知道如何走,问一位外国朋友,他说他正要去costco,路上就会经过沃尔玛,我们可以跟着他去,于是我们就尾随其而去。看得出来,这位领路的先生,很照顾我们,在我们快跟不上的时候,就缓慢下来等我们,而在经过沃尔玛的时候,他的车闪了双跳灯,提醒我们已经到了,我们也flash了数下双跳灯,以示感谢!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在忙碌的学习之余,有时也会突发奇想。11月底从纽约回来,到港店吃饭时,一位房产经纪向我们递来名片推销房产,此时我想到,现在美国房价低迷,如果国内政府或者高校,在耶鲁、哈佛等名校周边,买进数套或者数十套房屋,以优惠价格租给学生,在房价走高时也可以从容出手,倒是不错的选择。说起来,一所高校在国外置有产业,也是一件颇壮底气的事情。呵呵!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夏天的YALE LAW SCHOOL院内)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秋天的Grove Str.边上的YALE LAW SCHOOL一角)

一年好景君须记:再见,耶鲁
                                      (冬天的YALE LAW SCHOOL院内)
    有时和朋友聊,说看到国内一些高官的孩子在耶鲁读本科,真觉得他们是万千宠爱集于一身,但如果缺乏对国内生他养他的土地的认知,不体察也不愿体察民间之疾苦,反而以精英自居,利用体制内资源攫取个人利益,他们这些知识精英,也未必能够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例如,有西藏的后代,在国外接受教育,居然反对西藏通铁路,因为他们甚至没有受过藏民之苦,不知道交通便捷意味着什么。中国政府是否可以考虑拿出一部分钱来,送一些有慧根的、受过苦的平民后代(而不是贵族或官宦学生)到国外名校读书,他们学成之后,应当更会像当年晋文公回国时亲吻那片热土那样,为民众福祉而奔波劳碌。

呵呵,絮絮叨叨,就此打住。今天,最后去了一趟Sterling Memorial Library,去了一趟法学院。祝耶鲁、华政的师友与同学,祝所有关注本人博客的朋友圣诞快乐!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