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油诗
无名憎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雲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鹦鹉洲》
李
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打油诗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打油诗
无名憎
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题解】
这里不是要写黄鹤楼和凤凰台这两个名胜古迹,而是要写一写两首著名的七律,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被严沧浪评为唐人七律第一)和李白的《金陵凤凰台》。常读诗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公案,很多人也都在这上面做了些文章,本来也没有什么可再写的,这里就当拾点别人的牙慧吧,所以用的题目也和前人一致:黄鹤楼与凤凰台
有一则故事是这样说的,壮年的李白漫游于江汉,在山川古迹之间总喜欢留下些咏古怀今之作,唯独到了这武汉黄鹤楼上,正准备酝酿一番情绪,感慨一番,却突然读到了上面这第一首崔颢的《黄鹤楼》,叹为观止,不复吟诗,留下了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转而李白到了南京的凤凰台上,又想起了崔颢的大作,不免技痒,写下了上面这第二首《金陵凤凰台》,意欲供人比较。这则故事大概多半属于后人附会,那两句打油自嘲也是移花接木,其实出自唐末无名僧人之手,全文为“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不过这位僧人大概就是此则公案的始作俑者,因为所谓的捶碎黄鹤楼和踢翻鹦鹉洲均来自李白的其它诗句,借用于此来设辞“意气”与“风流”。
既然是附会之说,则难免有人要为李白翻案,明代杨慎在《乐府诗话》中言道“宋初,有人伪作太白《醉后答丁十八》诗云"黄鹤高楼已捶碎"一首,乐史编太白遗诗,遂收入之。近日解学士缙作《吊太白》诗云:"也曾捶碎黄鹤楼,也曾踢翻鹦鹉洲。"殆类优伶副净滑稽之语。噫,太白一何不幸耶!”。清代沈德浅在《唐诗别裁》中也说崔诗“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而李诗则是“从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谓摹仿司勋,恐属未然。”。杨的意思是说后人附会李白之滑稽,这倒也是事实;然而沈说这两首诗偶然相似,纯属巧合,就很值得商榷了。
从两首诗中黄鹤的反复和凤凰的反复以及尾联结句共同的“使人愁”不难看出它们实在是太相似了,用偶然相似,纯属巧合恐怕是解释不通的。然而沈氏偏偏要说这就是偶然,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偶然”之不偶所在。
李白另有一首七律,《鹦鹉洲》,创作时间在《金陵凤凰台》之前,诗文如下:“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写的和《黄鹤楼》是同样的东西,却偏偏不用其名,改之为《鹦鹉洲》。这首诗写的比崔诗要律那么一点点,然意境却大不相如。大概李白自己也觉得不好,于是又来了这么一首《金陵凤凰台》,写法如出一辙,难道这还不是模仿?
再说远一点,其实崔诗的写法也不是原创,有一个初唐的沈佺期更有蓝本在前,什么诗呢?《龙池篇(唐享龙池乐章第三章)》:“龙池跃龙龙已飞,龙德先天天不违。池开天汉分黄道,龙向天门入紫微。邸第楼台多气色,君王凫雁有光辉。为报寰中百川水,来朝此地莫东归。”。沈佺期诗写的不错,与宋之问同执初唐律诗之牛耳,后世也有人认为沈的《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一篇为唐人七律之冠。不过这个人人品不怎么样,这首《龙池篇》也是个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作,没有什么余味可读。这里拿它出来做个见证,只不过是为了说崔模仿了沈,李模仿了崔,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
李白模仿了崔颢,这样并不是贬低了李白,因为《金陵凤凰台》一首与《鹦鹉洲》不一样,模仿是模仿了,然而却有了更新的变化,虽然最后还是用了“使人愁”这三个字,所愁却不相同,可谓青出于蓝,或曰师生敌手。下面我们来说这两首诗的不同。先看起句,崔诗用了四句来描写黄鹤楼本体,而李白写凤凰台只用了前两句。但从前四句看来,崔颢写的自然,而李白稍显突兀,崔诗这四句历来为人称道,所谓“律间出古,要之不厌”。然而如果从整体上来看,崔诗前四句与结句的乡愁则有点转变太大,而李白在颔联感叹了古代宫室的沧桑变化,与结句的感叹一脉相连,如此看来,则又胜了一筹。再来看看结句,崔颢因为日暮的烟波弥漫,看不清颈联中的“树”和“洲”,从而勾起乡愁,一个“使”字用的妙,油然而生的感觉透于文字。而李白这里套用这个“使”字就不太妥当了,颈联中已经提到了山半落、水中分,与后面的云蔽日意境相类,构不成转合。按当代学者施蛰存的话说,李白登台之际既有浮云蔽日之愁(比喻奸佞当道,怀才不遇),就不应该有“使”这种转变。所以,总的来说,李诗的境界高远,怀古抚今之意更加浓郁,然而却不如崔诗写的洒脱超然。这也就是“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千古传唱,而“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虽然也是绝妙之举,却不得相让的缘故。
我们知道,李白是不擅长写律诗的,他的长处在歌行体。但是就是这篇模仿之作《金陵凤凰台》却也写的如此优秀,几可匹敌原作,甚至有超越之感。所以说后人附会出来的故事绝对不是在贬低李白,而是为了突现崔诗的绝妙,李白不为“不幸”,实应同幸。
公案说完了,来点题外话。考证就有这点麻烦,总是带来很多的副产品,不吐不快。
“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中的结句感慨是乡愁,这个意境就比不上李白了,但是也有后人说崔诗所谓的其实不是乡愁,而是人生的去向和归宿,“日暮乡关”意喻的是人生的终点,崔颢是因此而愁。这样一分析就不一样了,不但陡然拔高了该诗的境界,而且使其与“白云千载空悠悠”相呼应,一下就有了意在象先的感觉,厉害,厉害。崔颢当时有没有这么深邃的思想,实在就不可考了。
“白云”抑或“黄鹤”
《黄鹤楼》第一句中的“黄鹤”也有作“白云”之记,后人还说崔颢有自注“黄鹤为人名”,这个典就不知道从何得考了,好像没有“黄鹤”这个人名的记载,而且如果有的话,崔颢也不会提前知道后人会有误记,刻意解释。大概是因为后人以后人的眼光读诗,觉得白云黄鹤并举更有诗的意味吧。另外还有“春草”和“芳草”之辨,虽然一直以来背的都是“芳草”,现在我倒是倾向于“春草”之说,因为这个有典可依,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后人诗作用此不疲,如刘长卿“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再如宋祁“眼看春草萋萋遍,身是王孙未得归。”,我想此处亦应从此。
李白的黄鹤楼情结
李白肯定是不曾写过什么“眼前有景道不得”的,因为如果这样,他就要食言自肥了,据统计,李白诗集中有关黄鹤楼的有11首之多,可以说他是有点黄鹤楼情结的,但是这个情结应该不来自对崔颢的模仿或者嫉妒。在李白的黄鹤楼相关诗作里面,最有名的当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文不落送别之语,依依之情却字字相关,叹为观止。不过此番要说的李白的黄鹤楼情结却在于“捶碎黄鹤楼”,语出《江夏赠韦南陵冰》:“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这首诗大概作于李白流放夜郎之际。李白一生清高,虽有凌云之志,却不甘心催眉折腰事权贵。人到中年,适安史之乱,从军永王,原指望做最后一次大鹏风起,不想因宫室之争,反获罪流放。这个时候的李白,大概已经抛却心头万般事了,于是捶碎了黄鹤楼的神仙念想,踢翻了鹦鹉洲的历史责任,歌舞了此残生罢了。这两句不得了,如此胆大妄为,得罪了一州之人。大概是很多人来找李白理论吧,你老先生怎么能把怒气发在我们山川古迹之上呢?于是后来又有一首《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捶碎黄鹤楼》,全文如下:
黄鹤高楼已捶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明杨慎以为伪作,余意不然。其一,诗中关于黄鹤楼碎而重建的遐想是如此的奇特,同时又相关于李白自己的南方流放,这种奇思妙想恐怕除了谪仙人之外,无人能为;其二,诗中称丁十八这个少年郎为千年鹤归的丁令威,这是李白常用的手法,用古代名人代指诗中人物,用在这里非常贴切;其三,全诗的意境醉态可掬却又不乏天真,在当时的李白来说,恐怕恰恰是黄鹤楼情节被自己推翻以后的返璞吧。
黄鹤楼之后倒确实捶碎了许多次,宋时重建,明时重建,清代又重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李白的一语成谶。建国之后,为了修武汉长江大桥,把清代的黄鹤楼又给拆了,
不过这次没有捶碎,而是把材料编号保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又重新组装了起来,嗯,什么时候去凭栏怀古一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