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至寒,至暖——聆听赵精兵教授讲座之感受(冯晓艳)

(2016-01-26 17:06:01)
标签:

成员

工作室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http://s9/bmiddle/001mUqXkzy6YSgadgZGe8&690

一直不太关注天气预报,只是每天早上随机地根据天气情况增减衣着。但几天前就听同事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申这个周末将遇到本年度的极寒天气。于是,在这个隆冬之晨,换上最为厚重的衣服,蜷缩在阶梯教室,准备如北极熊般冬眠。然而从踏进阶梯教室的那一刹那,就被一种莫名的温情包围着。在座位上坐定,就看到一位儒雅知性的教师站在多媒体前,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是有关他的介绍——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西安文理学院哲学学院院长、西安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一连串的头衔和光环,让我对今天的讲座充满了期待。继而,大屏幕以视频这样类似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始了对赵教授的介绍。惟妙惟肖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诵,出色的演员,优秀的教师,激情、睿智,疯子教授,“豁命讲课只因热爱” ……一个个标题以视屏和文字的双重形式映入眼帘,进入耳畔时,才猛然感受到今天即将面临的将是一场精神盛宴。果不其然,五个小时的讲座,赵教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音响等多重手段,为我们创设了一个个教学情境,引起了一阵阵掌声,一片片笑声。他创造性的组织教学,使我们大家在愉快中高效率地进行学习,同时更折服于他精湛的教学技能和高超的教学艺术。五个小时的讲座,赵教授没有喝一口水,没有坐一分钟,他用自己的风格在陶冶大家,他用自己的精神在浸润大家,他更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教学的艺术。五个小时,太多太多的思维撞击,太多太多的思想引领,太多太多的自我觉醒……而那一句句至理名言,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与众不同的背后是无比寂寞的勤奋 

在林林总总的教授行列中,赵教授无疑是与众不同的。他被誉为“疯子教授”,“奇葩教授”等等,但所有的称呼中都不约而同地含着褒扬之意。的确,看着赵教授在讲台上的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我们惊羡于他的记忆力、敏锐力、洞察力、表演力。我们也许只是自叹没有如他的天赋。但是,当我们看到他整整齐齐、密密麻麻的教案设计,看到他在教案中所粘贴的一张张随时记录和摘抄的便签时,我才真正领悟到他与众不同背后那无比寂寞的勤奋。可以想象,作为五十多岁的他,在繁忙的授课、讲座之余,每晚伴着灯光研读的场景。其实,不仅仅是赵教授,但凡与众不同的人背后,都是无比的勤奋。闫学老师放弃了轻松惬意、轻车熟路的教研员工作,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重新走入基层学校,开创别具一格的校本课程。她通读所有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 2006年名列《中国教育报》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读书人物。而现在,在她领导下所研发的“爱丽丝绘本”课程,又成为校本课程的典范之作。蒋军晶,一位年轻儒雅的教师,开创了“群文阅读”的先锋。读着他所编辑的《群文阅读丛书》系列,真不知他度过了多少个漫漫长夜,翻阅了多少书刊文报,才能精选出那么多适合孩子阅读,又能各成阅读体系的阅读系列。戴建荣老师,全国诗歌教学名师,开创“吟诵教学”模式,课堂上,他以“嗟叹之、咏歌之、舞蹈之”的形式引领孩子们走进诗歌,感悟诗歌,在载歌载舞的愉悦形式中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我们看到的是他在讲台上的收放自如,激情四射,但怎知他在背后练习发声、研究音韵、品悟诗歌时所付出的努力。看着台上的赵教授,想着闫学、蒋军晶、戴建荣,我不由得又联想到了自己。说真的,原来的自己一直也很努力,也很好学,曾为了教学《桂花雨》,提前通读完琦君的所有著作;为了教授《孔子游春》,细细品味《论语》的每一字,每一词;曾为了寻找一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浏览了“凤凰语文论坛”中几年的所有帖子……而现在呢,常常以年龄慢慢大了为由,渐渐疏离了曾惺惺相惜的台灯,以白天工作的繁忙为理,将曾每晚陪伴自己的笔端束之高阁。这是不就是所谓的职业倦怠?但长此以往,怎能继续前进?怎能做到与众不同?

教学模式与叙事方式的改变是最美的教学艺术

同样的教学内容经赵教授的演绎,变得那么妙趣横生,而又深入浅入,这就是“变化”的魅力 。赵教授说;“教师教得如何,本人最清楚。”他还说:“当学生已不愿再听你的课时,就该进行自我反思了。”的确,在我们的常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有些学生不愿听讲的现象,这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批评孩子,认为孩子没有上进心,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很少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我的课是不是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我的授课内容是不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触发点?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对孩子抱怨自己以前的学生在学到这一课时,表现多么多么的优秀,而现在他们却这样的启而不发。我们还是把原因归结在孩子身上,殊不知我们的教育对象已发生了改变。就如赵教授在讲座中谈到的一样,不同时代的人在拍照时会有不同的表现。与之相同,不同时代的孩子在接收教育时也有不同的特点。我们何不想着改变自己去适应学生呢?反观自己的课堂,一直想着力打造“深邃课堂”和“诗意课堂”,这个想法本身没有不妥之处。在前些年的践行中,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觉得已无法突破。这就是一种思维的定势,更是一种缺乏变化所造成的结果。在课堂上,为了“深邃”,为了“诗意”,我似乎成了“不苟言笑”的代名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孩子们进入“深度思维”,但殊不知“一节课中没有笑声,是失败的”。赵教授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要富有时尚感”。我想我要做的就是真正走进教育对象——零零后孩子的内心世界,以他们所能接收的形式,与他们共读、齐乐、同聊,着力将自己的课堂打造得既“深邃诗意”又“时尚新潮”。

赵教授的讲座始终以故事贯穿其中,让我们在小故事中自然而然明白大道理,这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极大的启发。但我们毋庸置疑的是,这所有的小故事不是凭空而来,这全是他厚积薄发、日积月累的积淀。“不是你上课不活,而是你肚子里没有东西”。这一句再直白不过的话,却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其实,有时候更应该是一海洋的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天天都要有阅读量。有了量的积累,再加上自己的变化,就不相信我们的课堂不活。

五个小时的讲座,我们两眼发光,双颊泛红,两手发红。这时,严冬中的寒冷早已被浓浓的温暖所替代。这难道不就是一种最理想的课堂形式吗?期待赵教授带给我们的启迪经过我们的内化后,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也会让孩子们小眼发亮,小脸发光,小手高举——那样,迎接我们和孩子们的将永远是——四季如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