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最著名的十大地方剧种

(2013-04-03 17:31:05)
标签:

中国

地方戏

分类: 转载:艺术世界

    NO.1 芗剧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6294-0.jpg

    芗剧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其前身是台湾歌仔戏,两者之间有很密切的血缘关系。明末清初大批闽南人随郑成功移居台湾,同时带去了锦歌、车鼓弄、采茶褒歌等曲艺说唱,至20世纪20年代开始融合为小戏演出。后受正字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的影响,逐渐丰富定型。

    芗剧唱腔特点是曲多白少,格律自由,旋律优美,节奏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曲调有七字仔调、杂念调、大调、倍思及其他民歌、时曲。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月琴等。唱词通俗,多用生动的民间语汇,乡土气息浓厚。

    芗剧的传统剧目大约有500多个,剧目除取材于锦歌唱本如《陈三五娘》、《孟姜女》外,还吸收了其他剧种的不少剧目,如《薛刚反唐》、《千里送京娘》等。

    NO.2 莆仙戏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4320-1.jpg

    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综合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演员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

    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000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0多个。其中,《琴挑》、《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剧目比较著名。莆仙戏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NO.3 梨园戏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1I8-2.jpg

    梨园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梨园戏就是对流行于福建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在发展进程中又分为大梨园(成人班)和小梨园(孩儿班)。

    梨园戏的行当早期只有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则多了老贴和二旦,但一般不超过七人,因角色少,通常要兼扮,所以只能演文戏。梨园戏的表演优雅细腻,有一套极其严谨的程式,如“举手到眉毛,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称为十八步科母。

    梨园戏的唱腔以南曲为主,在唱念方面,要求“明句读”,讲究“喜怒衰乐,吞吐浮沉”。音韵上保留了许多古语言。方言土腔一律以泉州音为准,但也注意到不同人物身分与地方色彩。常见剧目有《陈三五娘》、《李亚仙》、《胭脂记》、《苏秦还乡记》、《王魁负桂英》、《吕蒙正》、《朱文太平钱》、《刺桐舟》、《燕南飞》等。

    NO.4 上党梆子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2W6-3.jpg

    上党梆子也叫东路梆子,明末清初起于今晋城一带,因流行于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而得名,当地人称其为“大戏”。清代中叶上党梆子曾流传到山东菏泽和河北邯郸,形成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

    上党梆子的唱腔音调高亢活泼,粗犷朴实 ,音乐曲调丰富,音响强烈。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表演上粗犷刚健,以板腔体为主,也用曲牌体,同时吸收了啰啰腔、昆腔、赚戏、皮簧的曲调。上党梆子的行当有须生、净角、青衣和武小生。

    上党梆子剧本现在存有400余个。其中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闯幽州》、《雁门关》等都是代表性剧目。解放后,表演家们创作和新编了现代戏《十里店》、《山村供销员》等,受到了戏迷的欢迎。

    NO.5 蒲剧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K15-4.jpg

    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蒲剧的角色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花脸(大净)、二花脸(净)、三花脸(丑)。在表演艺术方面,演员不仅动作宽大有力,且惯用特技表现人物。蒲剧的特技有胡子功、翅子功、翎子功、梢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以及蹻功(今已废除)、耍纸幡、彩功等,表演极为细腻。

    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NO.6 晋剧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5O0-5.jpg

    晋剧即山西梆子、中路梆子,也叫中路戏。因兴起于晋中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晋中地区民歌、秧歌等民间艺术韵调,风格特具。

    晋剧的音乐风格既高亢激越,又不失清新委婉。其唱腔包括乱弹、腔儿和曲子(即昆曲、越调等)。乱弹分为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倒板、滚白7种,每种板路又有如流水板(大流水、小流水、紧流水、慢流水、二流水)、腔儿(三花腔、五花腔、倒板腔、四不象、苦相思、“二音子”或鸣腔)等变化,演唱时,除“二音子”外,一般都用真嗓,吐字清楚,行腔圆润。

    晋剧传统的乐队由9人组成,旧称“九手面”,文场有呼胡、二弦、三弦、四弦,称“十一根弦”;武场有鼓板、铙钹、小锣、马锣、梆子。

    晋剧的行当有“三大门”(须生、正旦、大花脸)与“三小门”(小生、小旦、小花脸)之分,各行均有专工戏,其中须生的代表剧目有唱功戏《渭水河》、《困铜台》,功架戏《出棠邑》、《三劈关》;正旦有唱功戏《白蛇传》、《假金牌》;大花脸有唱功戏《明公断》、《沙陀国》,功架戏《海神庙》、《打渔杀家》,武功戏《战宛城》、《白水滩》;小生有唱功戏《告御状》、《火焰驹》,功架戏《长坂坡》、《伐子都》;小旦有做功戏《梵王宫》、《百花亭》,功架戏《凤台关》、《破洪州》。

    NO.7 北路梆子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1R8-6.jpg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北路梆子的行当分三大门(须生、正旦、花脸)、三小门(小生、小旦、小丑)与杂扮。唱腔为板式变化体结构,板式有四股眼(慢板)、夹板(慢二性)、二性、三性(有板的流水)、流水(紧打慢唱)、箭板(散板)、滚白以及垛板、引子、起板、导板等。不少艺人在演唱中还创造了许多花腔(俗称“弯调”),为高亢激越的唱腔增添了感情色彩,富有高原风味。曲牌调式多样,分别用唢呐、丝弦或笙管演奏,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为“四大件”,板胡为主,二弦、三弦、四弦副之,唢呐、笙管由操丝弦者吹奏,武场由边鼓、手板、梆子、马锣、水镲、小锣、碰盅、铰子、狗娃子等组成。表演艺术以严格程式化与生活气息相结合、豪迈壮烈与细致入微相结合著称。

    北路梆子的代表剧目有《王宝钏》、《金水桥》、《血手印》、《李三娘》、《访白袍》、《四郎探母》、《劈殿》等,以反映历史题材为主,反映民间生活的较少。

    NO.8 河北梆子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6451-7.jpg

    河北梆子为河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有近200多年的历史。它是梆子声腔系统的一个重要支脉,大约形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在河北全省传唱甚广。它结合了山西、陕西梆子的特点,与河北高腔交流、融合而成。

河北梆子的基本唱腔分慢板、二六、流水、尖板等类。它善于表现激愤悲壮的情绪。音乐氛围强烈、丰富,唱腔高亢悲壮,又不失婉转动听。剧本语句多为河北地方口语,通俗易懂,富有浓郁的河北乡土气息。梆子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行。

    河北梆子剧目有两大类,即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传统剧目代表作有《杨家将》、《庆顶珠》、《宝莲灯》、《铡美案》等。 时装戏剧目代表作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春秋配》、《斩子》等。

    NO.9 闽剧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2c0-8.jpg

    闽剧,又称“福青戏”,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福州方言地区以及台湾、南洋等地。辛亥革命前后,福州的儒林班、江湖班、平讲班,互相吸收音乐唱腔和表演艺术,彼此借鉴移植上演剧目,逐渐发展成为“闽班”。1924年,《紫玉钗》一书正式以“闽剧”取代了旧时“闽班”之称。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俗称“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演唱时演员均用本嗓,唱腔高昂激越,朴实粗犷。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而来,不少唱腔仍保留着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闽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出,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代表剧目有传统戏《荔枝换江绛桃》、《陈若霖斩皇子》、《双玉蝉》、《贻顺哥烛蒂》、《六离门》、《夫人城》、《闹灯会》及现代戏《九命沉冤》、《海上渔歌》、《红桥》等。

    NO.10 高甲戏

http://huabao.21edu8.com/uploads/allimg/130315/101125H56-9.jpg

    高甲戏又名“弋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三大类,生旦戏较少。它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逐渐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二色,俗称“九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一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一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演员唱做较自由,没有一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以南曲为主。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二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二弦、三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代表剧目有《桃花搭渡》、《扫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