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僧寒山拾得生平简介

(2017-09-04 11:41:35)
标签:

寒山拾得

历史

情感

生平

邢台

分类: 情感人生命运

唐诗僧寒山拾得生平简介

高祖李渊继隋创业,至十年以后的太宗李世民,开始了二十余年的贞观之治。严振飞先生《寒山子身世考》推定寒山是咸阳人,为隋末唐初隋朝皇族杨瓒之子杨温。韩廷杰《寒山诗赏析》更以寒山的一首诗便推定寒山为咸阳官僚家中人。说寒山思念家人达到使之“断肠”的程度

寒山诗[7]: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如寒山为隋末唐初人,怎么能将隋、唐君主并称为圣明君呢?寒山去天台隐居时,诗曰251]:“亲旧凋落尽”“托体归山隐。”亲旧凋落尽即亲人都不在世或离散之意肠断忆咸京”该是回忆起参加科考“曾经四五选虽然书判全非弱而不中,反被选官洗垢觅疮瘢”时的境遇,似乎天空黄云似盖,流水呜咽暗泣,哀哉!肠断!这是多么令人唏嘘令人悲愤的述说啊。咸京是他的伤心、断肠之地,令他不堪回首。所以很难说寒山对咸京还有一丝思念之意。多少年之后,在咸京这一段令他感到羞辱、气愤的遭遇仍然使他难以释怀,此情难向外人道。怎能理解为思乡之作呢?

唐代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玄宗用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且又放任他们拥兵自重。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玄宗天宝末(7551216肃宗广德末年(763217发生的安史之乱,由于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三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很多后世史家均认为安史之乱不但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且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曰: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为了笼络安史降将,任李宝臣为成德(治今河北正定县正定镇)节度使,管辖易、定等州;任李怀仙为卢龙(治今北京)节度使,管辖幽、莫等州;任田承嗣为魏博(治今河北大名东)节度使,管辖魏、洺等州。因三镇属于河北道,时称河北或河朔三镇。三镇表面上尊奉朝廷,实则藩镇割据,既占有土地,又统治百姓,自拥重兵,自署将吏,自立官爵,户籍不报中央,赋税不上缴朝廷。节度使的继任传位,或自传子侄,或由部下拥立,朝廷无法过问, 据地自雄,导致了战乱不断。

《旧唐书》卷十二 本纪第十二◎德宗上载:初,大历中李正己有淄、青、齐、海、登、莱、沂、密、德、棣、曹、濮、徐、兖、郓十五州之地,李宝臣有恒、定、易、赵、深、冀、沧七州之地,田承嗣有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之地,梁崇义有襄、邓、均、房、复、郢六州之地,各聚兵数万。始因叛乱得位,虽朝廷宠待加恩,心犹疑贰,皆连衡盘结以自固。朝廷增一城,浚一池,便飞语有辞,而诸盗完城缮甲,略无宁日。本记:大历五年(770)敕:自王室多难,一纪于兹,东征西伐,略无宁岁。

有记载与论者说,寒山是大历(766——779)中人,我们很难想象,在叛军诸盗完城缮甲,略无宁日,朝廷东征西伐,略无宁岁”的时候,尤其是安史的老巢河北一带,寒山怎么能有机会安心读书与参加科考呢?即便是河洛一带也没有如此的环境。

至贞元四年(788)春制曰:今三阳布和,万物资始,思与群公兆庶,惟新政理。就是说,到此时天下初定,朝廷才有了改革朝政的机会,混乱局面才得以逐渐恢复的。

据元释念常《佛祖通载》、释赞宁《宋高僧传》系、姚广孝、叶昌识《寒山寺碑记》、张人骏、程德全所撰的《募修寒山寺启》、《顺德府志》及《任县志》都有寒山活动在元和年间的记载。从沩山灵佑、诗人徐凝、诗人贯休、赵州和尚等人的行迹亦可证知寒山活动于元和末至长庆年间。

据以上碑铭、地方志记载,寒山是元和中(813”“寻游天台寒岩”。诗302]曰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元和中(813)年寒山三十岁时。由此得知,寒山出生于安史之乱20年之后的德宗李适建中三年(783)。

寒山拾得履历:

寒山,原名:韩山,一名:寒山子,河北任县双蓬头村人氏唐代著名诗僧,有《寒山诗集》流传于世。

拾得,原名:石德,河北任县留垒村人氏,根据传说与寒山同年生,小寒山三个月,二人为异姓兄弟,唐代诗僧。诗集编篡于《寒山诗集》中。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依寒山诗、碑铭推定寒山拾得生。

唐德宗贞元年(789),寒山6依唐律与拾得一起入私塾读书。寒山父母双双过世后,与兄长相依为命生活。

唐德宗贞元十年(796),寒山13依唐律寒山诗推定在家自学,即隐居读书”。

唐德宗贞元十年(798),寒山15依唐律推定寒山通过县、州两级考试中举完婚。

唐德宗贞元十年(799),寒山16依唐律、寒山诗推定寒山通过贡院春闱考试进士及第。拾得此时或亦随寒山进京参加科考或游历,并于此时见到丰干禅师。此为日后去天台之因缘。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寒山18依唐律《唐会要》、《韩柳文研究法》铨选年代记载及寒山诗推定第一次吏部铨选的关试落第,此后十几年四五选皆失利。

唐宪宗元和至七年811-812寒山28-29岁,《唐六典》、《唐代科举制度研究》、《韩柳文研究法》、寒山诗推定寒山在山东任胥吏。

唐宪宗元和812)寒山29岁,《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寒山诗、拾得诗推定寒山辞官后去荆州找拾得,走军功入仕,二人在荆州逢遇之后没有分开

唐宪宗元和年(813元和中寒山拾得30依碑铭、《寒山诗集》序等与地方志推定,二人告别家人后,一起去天台途中在苏州“缚茆以居”寻游天台寒岩寒山隐居于天台山寒岩洞,拾得入国清寺为僧。

宪宗元和末年(820)寒山37据史料记载沩山灵佑。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寒山40岁,据寒山诗可知,有人征聘寒山进城任事,寒山拒绝。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秋末寒山41岁,据寒山诗、徐凝诗推定徐凝访。

唐穆宗长庆年(824)——文宗李昂大和八年(834,即寒山41——51据史料记载遇赵州,赵州时年46——56岁之间。

宣宗大中年间(847853)寒山64——70843-853),据论证资料、《寒山诗管窥》、贯休诗记载,贯休游天台,提及拾得。因寒山回乡探家,二人未能谋面。

武宗会昌三年843)——唐宣宗李忱大中七年(853寒山60岁,据本记、《唐会要》、《旧唐书》、《仙传拾遗》、《寒山诗集》徐灵符序、项楚《寒山诗注》前言133首诗注、地方志、寒山诗推定寒山回到故里探家十余年忽不复见之时。亦即843——853年寒山回家期间。探家期间,为寻找在邢台的隐居修行地,曾到过任县固城北神堂疙瘩(今清凉寺)此地至今尚留有寒山修行的寒山洞”,亦曾进入邢台西部的太行山区,在名山大川之间寻找新的隐居修行地,至今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内丘寒山、寒山垴,留下了他的足迹

寒山回天台后,于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寒山88岁,应有据《仙传拾遗》、《三洞群仙录卷》载遇毗陵道人

唐昭宗大顺二年(891据传说108岁的寒山九月十七日终老于寒岩。

据《寒山诗集》闾丘胤序:寒山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其拾得,迹沉无所。据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下)第二十卷光庭言“……十余年忽不复见”。盖寒山即以此时出天台,遂不复见。而拾得仍居国清,伪序言寒山入穴不出,拾得迹沉无所者,诬妄之言也。能证此诬妄之言的是宋·陈耆卿撰《嘉定赤城志》卷第三十五“人物门”〔四〕:闾邱遽作礼二人云丰干饶舌耶遂握手出门而去其后寒山隐寒石山拾得隐祥云峰遗迹可考独丰干不知所终。

寒山拾得的故里在邢台任县,寒山文化是邢台乃至河北的历史文化遗产;寒山曾在苏州“缚茅以居”修行,在天台寒岩隐居修行了70多年,这也是苏州、台州乃至浙江的历史文化遗产归隐后的寒山,在70多年间,写出了大量的诗篇。寒山诗是寒山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在文化界他们是唐代中国白话文运动的先驱,在佛教界他们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在唐代的化现,道教称其为“和合二仙”,现在人们统称他们为唐代诗僧。寒山一生以诗的方式教化百姓,纯洁心灵,以达到建立和美天下之目的。寒山与天台山国清寺丰干、拾得的友谊被传为佳话。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1733 年)封寒山“妙觉普度和圣寒山大士”,拾得为“圆觉慈度合圣拾得大士”,合之为“和合二圣”或“和合二仙”。象征和睦幸福、美满的和合二圣,受到人们及新婚夫妇的特别崇拜。寒山诗亦在国内及国外广泛流传。由二人倡导与体现的和合文化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们的研究和弘扬,并融入到国家提倡的和谐文化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寒拾问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