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885
  • 关注人气:7,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的社会风习:士大夫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

(2019-10-02 10:06:23)
标签:

历史人物

顾炎武

李贤

颜之推

廉耻

作者:史遇春

就历史而言,社会之坏,多坏在士大夫。

士大夫的脊梁硬了,社会再怎么败坏,它都会有被支撑起来可能与希望。

士大夫的骨头软了,无论社会的表面如何强盛,其内质里,不是即将腐烂的臭肉,就是大而无用的草包。

面对大明王朝当日的社会,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名臣李贤曾说:

现在,士大夫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整个社会的风俗就是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都是主政者造成的结果。

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这里有一个人,在他的仕宦之路还没有显贵通达的时候,他平常的为人行事, 都被士大夫阶层所鄙弃;可是,一旦那人施展手段,通过各种乞求而获得了好的官位,那么,大家就都认为这是无上的荣光;这时,那些以前鄙弃他的士大夫阶层,就只看见那人的好官位、就只想着对那人羡慕、垂涎、巴结、逢迎……;这时,那些以前鄙弃他的士大夫阶层,完全将以前对那人为人行事的鄙弃抛诸脑后,从此以后,那些以前鄙弃他的士大夫阶层,就只盯着那人的好官位,对他尊敬不已、爱慕不已。

社会风习既然已经如此,那么,想要大家不一门心思地追求好的官位,当然就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了。

又比如,另有一人,在他没有贵显通达的时候,因为其人的道德品质崇高,故而士大夫阶层都对他非常敬重;这个人呢,也的确的是正直耿介、恬然自守,他常常将为了官位而奔竞求人当成是作人的耻辱;结果是,这个人很可能一直就难以得到好的官位。于是,这个人或是穷困潦倒,或是失路落魄,到最后,因为没有好的官位,这个人还是被那些曾经一时敬重他的士大夫阶层所非笑、所轻视、所鄙弃。

如此看来,社会其实就是这样的:

在大家都只盯着好的官位的时候、在大家都只盯着高官的权势的时候,您想要人家只去做个好人,这当然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李贤认为:

现在,要扭转这种“士大夫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的社会风习,当然,还是需要当政者在这个情况上去留意。

如果那些得了好的官位的人,其升进不是因为公论很好;如果那些得了好的官位的人,没有改变其为人处事被人鄙视、被人轻贱作风,要么,就不要让他们升进;要么,即便是他们已经升进,也要将他们黜陟。

另外,对于那些即便是没有得到好的官位的人,只要他们的道德品质崇高、为人所敬重,那么,也要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就是要让这些人继续保持他们为人所敬重的一面。

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好起来。

后来,明朝灭亡,不能不说,“士大夫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的社会风习在其间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明代的社会风习:士大夫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

关于做好人、做好官,关于士大夫,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更进一步,曾做过总结。

在《日知录》卷十三《廉耻》中,顾炎武把一切提升为“廉耻”。

顾炎武从《五代史·冯道传论》说起:

礼、义、廉、耻,是维系国家所必需的四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如果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不能伸张,国家便就灭亡了。

关于礼、义、廉、耻,按照管仲的话来说:

礼义,是管理民众基本法则;廉耻,是个人存立于社会的主要节操。

如果一个人不能廉明正直的话,那么,他就会没有什么财物不索取、不收纳的;如果一个人厚颜无耻的话,那么,他就会不择手段、无所不为。

在一个社会之中,如果人人都不能廉明正直,如果人人都厚颜无耻,那么,这样的天下,没有不乱的;那么,这样的国家,没有不灭亡的。

礼、义、廉、耻,这四种基本道德准则,耻是最最重要的一点。

所以,夫子对此早就有所评论。

《论语》卷七《子路第十三》云: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所谓“行己有耻”,就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会去做。

说到对士的界定,夫子把耻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夫子之后,孟子对耻,也有其论述:

《孟子集注》卷十三《尽心章句上》云: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也就是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是不知羞耻。

也有人认为,孟子是在说: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这样,就可以免于羞耻了。

在该书中,孟子又云: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也就是说:羞耻之心,对个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那些只知道搞阴谋诡计的人,是从来都不知道什么羞耻。不以自己不如别人为羞耻,那么,又怎么才赶得上别人呢?

基于以上,顾炎武认为:

人之所以无法做到廉明正直,最后离经叛道、悖逆礼义,其最本初的根源,就是因为无耻;所以说,士大夫无耻,这才是国耻!

顾炎武又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夏、商、周三代以下,太平之世衰败,仁义之道式微,其原因就在于,捐弃礼义、丢掉廉耻,而且,这也不是一朝一夕所造成的。

为此,顾炎武还引经据典。

《论语》卷五《子罕第九》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也就是说: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其他植物大多都已经凋零败落了,至此,看到松柏青葱,然后,才知道松柏的挺拔、坚毅。后来,便以此来比喻那些坚守道义、品格高洁的人,就像是松柏一样,他们有坚韧的力量,能耐得住困苦,也受得了折磨,无论如何艰危,他们都不至于改变初心。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云: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也即是说: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一切似乎都被风雨击灭,只有雄鸡始终坚持,还和往常一样,啼叫不止。后来,便以此来比喻,即便是在黑暗的社会里面,仍然不乏有识之士。

正如《论语》里所说的松柏、《诗经》里所说的雄鸡一般,即便是在以往昏暗的世道之下,也未尝没有清醒之人。

为此,顾炎武还举了一个例子。

 明代的社会风习:士大夫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

南北朝时期颜之推《颜氏家训》卷第一《教子第二》中写到: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也就是说:

北齐有个士大夫,他曾对颜之推说:“我有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他很会写奏疏。我现在还安排人教他学习鲜卑语、教他弹奏琵琶,他也差不多都学会了。将来,他凭借这些本事,去服侍三公九卿,猜想,他一定会被达官显贵宠爱。这些,对我们而言,都是非常紧要的事情。”那位士大夫说这话时,颜之推低下头来,没有回答。为此,颜之推还十分奇怪,因为,他想不通,那位士大夫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儿子!颜之推以这个例子来告诫儿辈,他说是,如果用这种办法当做升进阶梯,即便是可以做到卿相的位置,他也不愿让自己的儿辈去这么做。

讲完这个例子,顾炎武还感叹道:

唉!

颜之推因为不得已,才在乱世之中出仕。

尽管自己就生活在乱世之中,颜之推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看来,他这个人还很有《诗经·小雅·小宛》的作者的情怀:

据说,《小宛》是一首父母离世后,某人劝告兄弟要小心避祸的诗歌。在诗中,某人恪守父母的教诲,终日为国事或家事操劳奔波,力图维系家门的传统。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各种邪恶势力的威逼和迫害,其人已力不从心。于是,那人思前想后,感慨万端,因而,他才写出了这首忧伤交织的抒情诗。其时如下:

《小宛》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穀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穀?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首诗,译成现代汉语,大体如下:

那只小小斑鸠鸟,展翅高飞在云天。忧伤充满我心田,怀念已故我祖先。直到天明未入睡,还将父母来思念。

满是智慧聪明人,饮酒也能深自禁。至于那些糊涂蛋,每饮必醉日日沉。请各自省重举止,天恩不会再降临。

田野长满大豆苗,众人一起去采摘。螟蛉如若生幼子,蜾蠃会把它背来。你们有儿我教育,继承祖先好风采。

试看小小那鶺鸰,边翻飞来边欢鸣。天天在外我奔波,月月在外我远行。起早贪黑不停歇,不辱父母好英名。

交交青雀鸟叫啼,沿着谷场啄小米。自怜贫病更无依,连遭诉讼真可气。抓把米来占一卦,看我何时能吉利?

温和恭谨多谦让,就像站在高树上。担心害怕且警惕,就像身临深谷旁。心惊胆战大不安,如履薄冰恐沦亡。

将颜之推与《小宛》的作者对比之后,顾炎武还感叹说:

颜之推在乱世之中,还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那位士大夫,一心想着曲意逢迎,以取媚公卿、谄附权贵,难道,他就不知道羞愧吗?

当然,可以猜想,顾炎武也是在质问其时的士大夫阶层:曲意逢迎,以取媚公卿、谄附权贵,难道,大家就不知道羞愧吗?

其实,就顾炎武的身世及经历看,他以上的论述,并非泛泛之论。

可以推知,顾炎武的这些论述,是背负着国家覆亡之后的沉痛哀思、是在内心深沉触动之后,所发出的肺腑之言。

这既是对士大夫的批判,也是对士大夫的刺激,当然,最终,还是对士大夫有所寄望的。

为什么要如此看重士大夫?

正如前文所说:

士大夫的脊梁硬了,社会再怎么败坏,它都会有被支撑起来可能与希望。

士大夫的骨头软了,无论社会的表面如何强盛,其内质里,不是即将腐烂的臭肉,就是大而无用的草包。

(全文结束)

明代的社会风习:士大夫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