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心灵最柔软的部分
年少轻狂时,不知是受了谁的影响,很执拗地把“男儿有泪不轻弹”奉做经典,身体力行。常常会把转动在眼眶中的泪水生生给硬吞下去,不让它坏了我的“男儿气概”。时间久了,泪腺就开始干涸,曾有一度,变得不知道泪为何物。
我是在母亲的眼泪中泡大的,这一句话没有半点夸张。绛珠仙草得了神瑛侍者的雨露,脱身人世时,要“还他一世的眼泪”,这里面爱情的凄美让人叹绝。对于亲情,母爱如海,便是有三生三世的眼泪,我也报不了母亲的点滴之恩。
在我以为可以独立于世的时候,我久久干涸的泪腺忽然活了起来。常常,被生活中一些亲情的场景和细节感动的泪不自已。
在冰冷冷的路上行走,久了,脚丫也会发凉。在浮世之中讨生活,遇到的都是冷冰冰的面孔,时间久了,人也就没有了热气。
前几天,才说自己的心长了茧,这两天,又被无意间的事情融化。
清明假期,照样很早起床,只是放慢了节奏,洗澡、洗漱完毕,开始了周末才会有的节目,自己煮饭。等收拾好一切,已经十点半了,电视没什么可看的,就去了光合翻书。
到了光合,自然是先看门口排布新书。随手拿起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是一本小书吧,文字没有细看,因为有配图,就胡乱翻了起来。我的习惯,对于小书,喜欢图画甚于文字。那些图片,猜想都是龙应台自己拍摄或者参与拍摄的,每幅图片,都配以简短的文字。图片很有些意味,文字,也不失其大家的风采,是真实凝练出来的精妙。华安和华飞,两个中西合璧的可人儿,在他们的作家母亲的生命体验中,有别样的韵致。许多话都记不大清楚了,记得似乎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如果没有体验过生育的苦痛,来谈什么女权,似乎会失之空洞。”我始终坚持,没有母性,女人便不完整,或者可以说是不完整的女人。龙应台以母亲的体悟来述说孩子,作家的敏感细致与深刻精练,颇能触动人心。在更加喜欢小孩子的同时,也更能体会母亲对我们的用心。
那天,打开电视,中央6播的是电影《男人上路》,虽然,中国式的强加教化模式让我在后来反思这部影片时颇有微辞,但是,电影中展现的许多东西还是让我的心茧湿润软化。一个大男人在教给一个小男孩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男人”,同时,也是一个父亲在教自己的儿子如何做“人”。年龄、时代、历练的的差距,使得父子间有一种隔阂,不能互相理解,无法相互融合,于是便产生冲突,经过种种,为了剧情,还是达到了一致。这种一致,有剧情的需要,有中国传统的印迹,其实,也是亲情的一种回归。虽然只看了大约后三分之一的部分,但没有影响我对整个剧情的理解,也丝毫没有减少电影对我的感动。
接着的一天,又是《神驹小佳人》。仍然是半路杀入,只看到全剧的后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情节简单得再不能简单。一个美国独立前夕的店主的女儿,善良是她的天质。没有夸张,没有渲染,一切都发生得那么自然,看不到斧凿的痕迹。简单的生活,不可或缺的礼仪,让人不禁对其一切侧目。小姑娘对朋友的爸爸,对那个被投进监狱老头子,对妈妈,对家庭的一切行动,无不让人对“善良”这个词重新思考。
那天早上很早起来,躺在床上胡思乱想。龙应台、《男人上路》中的小男孩、《神驹小佳人》中的西蒂,正好可以组成一家人……
有时候,人生就是那样地不可思议:在不可预知的某一瞬间,你的某种沉睡的知觉忽然间会被一系列偶然的事件唤醒。然后,会有一种弘一大师临终时的体悟:“悲欣交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