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酒·陶渊明

(2007-08-24 14:59:18)
分类: 读书心得————收获的喜悦
诗·酒·陶渊明
   
    诗·酒·陶渊明
    
    酒·忧·达观
 
    对于世事,陶渊明真的忘怀了吗?他真的达观到无所挂怀了吗?他真的对田园痴迷到不论世间是与非了吗?似乎未必。
 
    读陶诗,几乎篇篇见酒。酒是做什么的?当然,这酒,只是陶渊明的酒。这酒,不是应酬的;不是谄媚的;不是巴结逢迎以图升迁的;不是拼却红颜一醉而得权贵一笑的……陶渊明的酒,只有一个效用,是用来忘忧的。集中篇篇有酒,则篇篇怀忧。借一醉而销千愁,是不可能的。他总有清醒的时候,醒了如何?依然愁肠百转。陶氏有多少放达,其实也只有陶渊明心中有数。
 
    对人世间的事,比如名利爵禄,他并不是不在意。如若在清平之世,如若有一伯乐识得其才,陶渊明大约是不会归隐的。他的归隐,是生当末世的结果。官场的腐败衰朽,又没有机会,便是有,也不是他容身的所在。彭泽宰,与其说是一次机会,倒不如说是一次羞辱更恰当。无论有没有实际经邦济世的才干,诗人的自许是很高的,这就像后来的李白。其实,世事真的很公平,上天给了你这样的才华,在别的方面,你就可能弱些。以诗人而兼政治家的,人生仕途大都坎坷。因为诗人的气质,是浪漫天真的;而政治家的品格,是与世沉浮的。
 
    陶渊明多次在诗文中提及祖上的辉煌,其实,对于门楣的光大,他还是希望有所作为的。
    陶渊明对于禾苗的爱惜,其实,也是心理侧面对世事放不下的一个反映。
    对于岁月的流逝,而人生渐老,他有惶恐、更有焦虑。他甚而惧怕死亡:
    “从古皆有没,念之心中焦。”
    他也有慕名之心:
    “生有高世名,既没传无穷。不学狂驰子,直在百年中”
    对于功名利禄,他并不垂涎而视,他的想法,就如同前次的众多达人一样:丈夫在世,利国利民,功成不倨,身退而隐,所以他会说: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隐,是最终的人生目标,但是,必须是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之后。正如曹子建所云:
    “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看看靖节的《闲情赋》、他的性情、他的爱意直在眼前,他的情感是多么丰富。看看靖节的《与子俨等书》,忧子之心,满溢行间,一片慈父音声,一片慈父心肠全在字里。他不是枯槁的朽木,他是活泼泼的血肉之躯。
   
    那么,陶氏就没有达观了吗?答曰:否。渊明自有达观处。达观在哪里呢?在于他的安贫乐道,在于他的守真如一、在于他对生死的通透之悟。这也是其人其诗为后世所称的原因之一吧。
    我觉得,渊明之可爱可敬,是在他能够守住本真,为世事忧,但不为世事所动。
    渊明心中有忧,他也有解忧的方法。当然,这方法不是饮酒,因为酒是不能够的。这里所说的解忧的方法,当然也不是行走于仕途,因为仕途上有许多污泥浊水,不能从心所欲,如果以仕途为解忧之法,这解忧之法就会成为招忧之源。
    毅然决然,归于田园,守住本真,紧抱心所认可的“道”,不为世事所动,这似乎是唯一的方法。
    “道”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实总是让人无奈。你再怎么高尚伟大,你总要吃饭,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家之主,你要对自己的肚子负责、你要对妻儿的衣食负责,这就是矛盾。便是“道”在胸中,也不得不借助于酒来麻醉自己。这就是现实的凄凉与残忍。
     放达,放达在哪里呢?许多时候,也不过是自我慰藉的表现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