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273
  • 关注人气:7,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叶嘉莹先生

(2007-01-15 17:32:28)
分类: 读书心得————收获的喜悦

以下是在网络中搜寻的和昨天节目相似的内容:

1949年末,大女儿只有4个月的时候,一天破晓时分,叶嘉莹的丈夫突然被人抓走。第二年6月的一个早晨,抱着怀里吃奶婴儿的叶嘉莹也和她当时教书的彰化女中的其他老师一起被抓了起来。后虽因查无实据,叶嘉莹被释放出来,但从此却失了业。失业便失去了生活来源,丈夫又没有音讯,在举目无亲的台湾彰化她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不得不到高雄暂住在丈夫的姐姐家。姐姐家只有两间小卧室,姐姐姐夫住一间,两个孩子和奶奶住另一间。25岁的叶嘉莹只好等人家都睡下之后抱着吃奶的女儿在走廊上打地铺。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赶在别人起床之前起来,中午怕孩子吵到别人,她只能冒着亚热带40多摄氏度的高温,抱着孩子到很远的大树底下暂避。她在诗中写道: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己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为了生计叶嘉莹四处奔波,那时公立学校不敢聘她,最后总算在一所私立学校谋到了一个教职,便带着女儿搬到了学校。有时,她讲课的时候,不得不把年幼的女儿也带到课堂上。下课后再点个小煤油炉做饭。即使这样,叶嘉莹留给学生们的印象,除了不足一百磅瘦嶙嶙的身影外,没有过一丝悲伤。4年后,丈夫虽然放了出来,但久被囚禁而形成了动辄暴怒的性情,给叶嘉莹原本劳苦的生活又添上了一层精神上的阴影。

这层阴影一直伴随着叶嘉莹的生活,直到后来到了加拿大,白天她要给学生上课,晚上还要为第二天讲课查英文生词到深夜,她甚至没有时间理会丈夫的暴怒,上有年近八旬的老父,下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女儿,她总是咬紧牙关承受一切折磨和痛苦。在梦中她觉得自己已经是遍体鳞伤处于弥留之际,她梦见母亲来接她了……在最最痛苦的时候,她被逼出了一个摆脱苦难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精神完全杀死

机遇加上才华的储备,1966年,作为教授中国古典文学的学者,叶嘉莹应聘走上了美国哈佛大学的讲坛,由此开始了她将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推介到世界的旅程。

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密西根大学教学两年后,叶嘉莹回到台湾,后又转赴加拿大,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聘为终身教授。除了教研究生外,还要教中文一窍不通的本科生。为此,她不得不重拾已搁置多年的英文。每天她都要备课到深夜两点多,把第二天要讲的诗词翻译成英文,并用英文讲解。这不仅要看许多的英文材料,还要查找记忆大量的英文单词。那时她已45岁了,有的看不懂,有的记不住,一次不行就十次,她常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图书馆里。凭着不懈的努力和极高的天分,她终于可以用英文讲授古典文学中那些优美的诗词了。同时,英语也给她打开了另一扇门窗,使她可以用另一种眼光审视和提升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品位。每当她讲到杜甫的《秋兴八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时就禁不住涌上心头的缕缕乡愁。她在哈佛时曾写过一首词,其中写道:

从去国,倍思家,归耕何地植桑麻。

廿年我已飘零惯,如此生涯未有涯。

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将近三十年的分别,她再次踏上了多少次只在梦中出现的故乡土地。她一口气写了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

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没想到的是,正当叶嘉莹的著作逐渐问世,名声波及海外,她经常穿行于北美、港台各地,是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事业如日中天,两个女儿也相继成家立业之后,人生中的第三次打击突然而至。1976年,叶嘉莹趁开会的机会刚刚去多伦多看望了结婚3年的大女儿和女婿,然后又飞至美国费城的小女儿处,只是数天之隔,她就接到了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的噩耗。

仿佛一个霹雳当头炸响,心里疼痛得肝脾五脏都在抽搐。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什么人也不敢见,只在夜深时分一个人用泪水写着一首又一首《哭女诗》:

噩耗惊心午夜闻,呼天肠断信难真。

何期小别才三日,竟尔人天两地分。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

叶嘉莹说:写诗时的感情,自然是悲痛的,但诗歌之为物确实奇妙,那就是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但整个心情仍然是悲苦而自哀的。

1977年,叶嘉莹再次回国,她走遍了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当她听到导游也在一首首地背唐诗时,她心中的诗情再次掀起了波澜,她深深地感到祖国的诗根仍在,诗歌不死。

1978年她写信申请回到中国内地教书,先在北京大学,后应李霁野先生的邀请来到了天津南开大学。当时听过她讲课的南大学生回忆说:叶先生不用讲诗,她站在那就是一首诗。

1989年,叶嘉莹获得了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的院士头衔,成为皇家学会至今惟一的中国古典文学华裔院士。她还从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10万美元,为南开大学古典文学专业建立了两个基金,创办了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又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华人处筹资,建立了研究所的教研大楼。

我是一生漂泊,万里孤行。多年来我就是这样,自己出钱出力,一个人提着行李飞来飞去,家还在温哥华,但我在世界和中国各地讲学。问起她讲学过的高校,海外的不算,仅中国内地,叶嘉莹一口气就说出了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武汉大学等几十所大学的名字。

采访将要结束时,叶嘉莹说:我时常记起我的老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我当时对此并无深刻的了解,但如今当我经历了一生的忧苦患难之后,我想我对这两句话确实有了一点体悟。一个人只有在看透了小我的狭隘与无常以后,才真正会把自己投向更广大更高远的一种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正如叶嘉莹写的一首诗:

构厦多才岂待闻,谁知散木有乡根。

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