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写完的秦腔

(2006-11-27 13:01:00)
分类: 无法归类————自然的灵动
没有写完的秦腔
(游龟山·藏舟)
   
    没有写完的秦腔
 
    我的秦腔缘,源于祖母,源于儿时对故事的痴迷。我对秦腔的认识,却得益于父亲。浩劫中,父亲为了躲避迫害,一度在大队的宣传队呆过。那时,父亲演过戏。后来,因为嗓子出了问题,便改学乐器。唢呐、二胡、板胡、笛子、扬琴......几乎所有的乐器都能拿得起。我上小学的时候,记得村里有一个女孩子在戏校学戏,回村里来了,她的父母便领她到我家来,让父亲为她指点指点,父亲拿出板胡,为她伴奏,她便唱起我那时还不甚懂的秦腔来。
    年纪小,模仿能力强,什么都喜欢学,待到那个女孩子跟着班子去唱戏,不再到我家来时,《三对面》里一些简单的唱腔唱词我已经张口便来了。那时,也不懂得什么嗓子适合唱什么角,生、旦、净、丑,只要能听到的,便去学。
    别人也曾劝说过父亲,让父亲教我们姐弟学戏或者学乐器,以得一安身立命的本领,父亲坚决反对。以“书香门第”自居的父亲,是为了躲祸才入的这一行,后来,为了营生,才继续在这一行里行走。在父亲的眼里,仍然认为这一行是受人轻贱的。父亲的目标,是培养读书人,是传承“书香门第”。所以,我们姐弟三人,没有一个入这一行。
    父亲虽不主张我们入这个行当,但看戏,听戏,甚而是偷偷地学唱戏,父亲都没有反对过。父亲一直没有冷落秦腔,只要是有机会,他就会看戏,评戏,说戏。父亲看戏时,我就在边上作陪,耳濡目染,我的欣赏水平也就渐渐提高了。
    懂戏的人都知道,看戏如果仅仅是为了看情节,那是外行,按文雅的说辞,那叫“小儿之见”。父亲看戏,很喜欢评论。比如说,演员刚一上台,未开口,只看看扮相、身段、面部表情,父亲边能判断出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杀出来的。父亲常说:好演员,大名家,只往台上一站,不开口,戏在脸上,本身就是一台戏。我开始不懂,后来看的多了,就明白了。戏唱得好,还得配以好身段、好扮相、丰富的面部表情、灵动的眼神。父亲对于陕西秦腔界的名家说起来如数家珍,父亲常说,某人的戏只能听,不能看,因为表演不到位;某人的戏唱的好,台风也好,可听可看,最好是看,那是享受。
    好的折子戏,百听不厌、百看不烦,要说看戏是看情节,看折子戏就无法解释。所以说,行家看戏,是欣赏。父亲看戏很仔细,乐器一响,弦索平不平,一下子就听得出来。开唱了,那一句唱得好,就赞赏一下。哪一折某人拿手,他心里也很清楚。父亲会说,这人唱戏和弦不说话,意思是演员的音高和乐器的调高不协调,演员唱的不搭调。父亲会说:抢拍了,吃了一梆子等等。
    秦腔的重镇在西安,西安的名家多聚于陕西戏曲研究院(简称“研究院”)和易俗社。这最早也是听父亲说的。
    刘毓中、李正敏、肖若兰、员宗汉、肖玉玲、全巧民、任折中、张咏华、王辅生等名家,也是听父亲说了之后,才开始了解的。
    曾经问过父亲好多次:“怎样才叫戏唱的好?”
    “字正腔圆”每次父亲都会如此回答。
 
    先写这些,以后慢慢再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