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2018-07-29 21:11:58)
标签:

名人明星

文化

分类: 历史钩沉

为了便于和大家交流,我将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南方星闻》发表更多的作品,欢迎大家关注! 

                         微信号为: wnf801116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剪辫”,最早开始于在海外定居的华侨及暂居海外的华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维新派及留学生),前者为与当地社会同风同俗,后者又加有明显的反清色彩。时间始于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风。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1903、1904、1906年,《大公报》先后三次发起以“剪辫易服”为中心的征文大讨论,发表了数篇关于“剪辫易服”的文章。这一切,都为后来剪发易服大行其道营造了一定的舆论氛围。国内剪辫之风首先兴起于学界与军界,且官方并不严禁,表明清廷统治的衰弱。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1910年10月3日至1911年1月11日召开的资政院第一届常会通过了《剪辫易服与世大同》与《剪除辫发改良礼服》两个议案。民间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剪辫”在民间的推动还是受到了较大的阻力。1928年,《申报》公布的调查结果是北京还有4689条男人辫子未剪。姑且不论数据的真实性,此时距辛亥革命已经17年之久了,足以说明“剪辫”的阻力和几千年封建思想的荼毒。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旧时的中国京城有许多江湖艺人在天桥“撂地”。所谓“撂地”就是在地上画个白圈儿,作为演出场子,行话“画锅”。锅是做饭用的,画了锅,有了个场子,艺人就有碗饭吃了。天桥市场的杂耍表演是一大特色,不但项目繁多,而且技艺高超。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天桥,在历史上是一座南北方向的“锣锅桥”,它纵卧在东西向龙须沟上。由于是天子(封建帝王)经过这里祭天、祭先农的桥,故而称天桥。元代天桥处在大都城的南郊。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成为外城的中心。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清康熙年间,内城的灯市也迁到此处。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这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描绘昔日老天桥胜景的质朴诗句。天桥是旧时代老北京练把势的地方,是百戏杂练的市井喧嚣之地,因此成为数百年来最能体现京城民俗的地方。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拉洋片起源于清代北京天桥,最初叫“拉大画儿”,也叫“西洋景”。表演者使用四周安装有镜孔的木箱,里面装有数张图片,使用灯具照明。表演者在箱外拉动绳索,操作图片的卷动。观看者通过镜孔欣赏画面的变化。通常片箱里的图片有完整的故事。
还没有剪辫子的北京天桥江湖艺人们(组图)
表演者使用锣、鼓、镲三样打击乐器,配以说唱,讲解图片内容。原先济南大观园、新市场等热闹的地方常有拉洋片的。后来一度失传,前些年得以恢复,常见于新春庙会。【北京记忆,1921年。资料:莫托哈克】
推荐阅读下面文章:

    感谢广大朋友对博主的支持,凡看博客的朋友一律按五折优惠,点击下方直接购买:

 

                            最值得给孩子们看的红色经典  
                  这一刻,请记住他们!         
                   中国最有特色的网      

                                     京城出了一个揉眼大王(组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