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级书法爱好者于福昌(组图)

标签:
名人明星文化 |
分类: 名人明星:综合 |

于福昌,1982年底入伍,在北京卫戍区某师,汽车兵。1987年考入解放军蚌埠汽车管理学院,毕业后回到原部队。历任助理员、干事、主任、科长,曾三次荣立三等功。2017年自主择业至今专门从事书法教育,当代著名书法家。

骨灰级书法爱好者于福昌
于福昌五十出头,笔名兵骅,当年是北京卫戍区某师政治部的科长,因为工作太忙,天天加班,无法实现他每天练笔写字的要求,无可奈何的他提出了自主择业的申请,所在的岗位可是最吃香的,他在亲朋的叹息声中,离开了部队。从此以后,他全身心投入书法研习中,开设书法培训班,课徒授艺,艺泽广被。几十年来,自先秦至清末,由篆籀到行草,终日浸淫其间,苦苦探寻着书法的至美至真,像是一坛深巷中的老酒,静静的,沉,香,绵远悠长……


他从四岁开始跟外祖父写大字
于福昌六十年代中期生于河北文安县,那时他的父亲在部队上,母亲在老家。从四岁多开始,于福昌就随 外祖父学写毛笔字,外祖父读过多年私塾,是当地有名望之人,一生摇笔杆子,众乡邻里红白喜事,都有老人的身影和笔迹。
打小外祖父就给于福昌讲少年柳公权、王羲之、郑板桥练习书法的故事,讲皇帝李世民、康熙是怎样学习书法的。外祖父的故事最打动于福昌的还是这个: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但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样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
于福昌从小立志像柳公权那样做一位刻苦的书法家。

他帮同学抄了三年的小说
1982年于福昌参军到部队,1987年考取了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当时他们学员队有90多号学员,与于福昌编在一个班里有位同学是个文学青年,业余时间全部用在写散文,写小说上。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给报刊投稿都是誊写。于福昌对那位同学说:"我可以帮你誊写,但有个条件,用毛笔替你誊行不行?“同学一想有人帮抄稿子,还管用什么笔,满口答应了。一开始这位同学写散文诗,千儿八百字的写,于福昌很快就抄完了。后来,这家伙跟着魔了似地写起了中长篇小说,有时一天能写一万字左右,就这样于福昌也不厌其烦,总是不停地帮忙誊写。每逢寒暑假,于福昌从家中返校,还忘不了给这位同学带点好吃的,说感谢同学能有时间写东西,带动他潜心练字。
博主(左)与于福昌在军校时
三年后,于福昌和这位同学又共同分配到了北京工作。同学依然写小说,头些年仍然找于福昌誊写。九十年代中期,于福昌的书法开始由内及外地传播,在驻地顺义小有名气,登门造访者有之,索要书法作品者有之,常常双休日以字会友,时间没有原来那么富足了。而那位同学感觉真的像是培养了于福昌似的,动不动就过去了,于福昌总是好吃好喝好招待,走时再拎上一些作品,说要送人打点各路关系。更可气的是,这家伙还经常手机上“发号施令”,让于福昌写什么内容,寄到什么位置,老于历来都是言听计从。去年春节前,这位同学硬是要于福昌写几十幅作品寄给各地的微信朋友,老于问寄这么多干啥。
同学说: “你问这么多干啥?“
“没你这么横的。你是培养了我练书法,可我也培养了你成作家了! “
“胡说八道,我的作家与你有什么关系? “ 于福昌的这位骄横跋扈的同学就是我。
他把墨汁当醋蘸饺子吃
为了练就书法,于福昌常常是凝神苦思、废寝忘食。他经常在走路时,一边思考书法的结构,一边在衣服上来回行笔;为了锻炼自己安静,他每年的夏天都要长时间钓鱼,有时一坐潮白河边就是10来个小时。能不能钓到鱼不是目的,能修心养性才是真谛。
80年代末,于福昌参加山西忻州组织的一次全国书法大赛,交了报名费后,说他的作品获奖了,需再缴多少钱购买获奖作品集,正在他疑惑之际,见有新闻报道组织此次比赛的两名下岗工人携报名费跑路了,他感到上当受骗后,自此,立志不参加各类书法比赛,不加入任何书法协会,不搞个人书法展览,远离名利,潜心钻研书艺,常常是到了痴迷的程度。
有一天夜里,于福昌已经写到了时间跨越终起点的时候了。突然,他觉得饥肠辘辘,唤妻子陈兰英给他准备点吃的,妻子从冰箱里拿出包好的水饺下了一碗,还是于福昌最爱吃的芹菜馅的。吃着、吃着,只听于福昌说:“兰英哪,你这下的是什么水饺呀?味道不对!”陈兰英走到跟前一看,于福昌吃了一个大黑嘴,原来他把墨汁当醋蘸饺子吃了。
陈兰英笑了:“我给你准备的醋你不蘸,你要吃墨汁,我有什么办法呢?”

他为边海防的官兵义务创作
于福昌的创作有一个特点,必须喝点高度白酒,否则一点也找不到灵感。大家知道,酒神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对真善美认识的具体反映。酒后,于福昌的作品大多都痛快淋漓,自然天成,透出一种真情率意,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这些年,各地都有规定,特别是国家机关把饮酒当成了一道高压线。于福昌经常被邀请到一些机关单位,从事书法交流活动,或是被请过去献艺,他从来不给单位领导提这种不切实际的要求,他总是悄悄到商店买一瓶酒,倒在自己的茶杯里,一边构思作品,一边喝一口酒。

于福昌16岁参军,在部队工作了 20多年,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他为部队培养了数百名的书画文艺骨干。自主择业后,只要是老部队招呼其回去帮忙,他从来不说一个“不”字。近年来,他随《解放军生活》杂志到广西、贵州、山东、安徽、吉林、黑龙江等地的边海防部队义务参加慰问活动,为边海防的官兵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深受官兵们的喜爱。
于福昌勤学苦练书法的毅力与精神,是值得称道的。诚如北宋散文家曾巩所说: 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无论是学习或处事,要成功、有成就,靠的就是一份坚持与精进力。
祝愿这位书法界的高级发烧友越走越远,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