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ineblog.com/UploadFiles/2006-10/102153046.jpg夜闯鼓浪屿" TITLE="【中秋厦门行】NO:3
【中秋厦门行】
NO:3 夜访鼓浪屿:诺曼底的潮汐
凌晨两点多,都在“基地”办公室里,准备休息了。忽然担心鼓浪屿的分会场,就想亲自再看一次,再试一次。喊一声,本以为大家都累了,会懒洋洋打哈哈,没想到几个人都要去。于是走。
经常这样了也不好,但确实期望鼓浪屿那边出彩呢。
海上很冷,风大。很快到了鼓浪屿。台子在菽庄花园下面,一般来说只需要15分钟的步程。
走了40分钟。
是走错了。我们一行就在鼓浪屿上行走再行走。看到了一处房屋院落,走进去,发现是已经废弃了的建筑。四处黑漆漆的,伸手摸出去只是废弛的墙桓和让人恐惧的夜色。走错了路,只好四处摸爬着出来—从墙上翻出来!
《中华情》总导演从墙里翻出来!哈,大笑话!
不过,这辈子这种事做得也不止一次了啊。
一直希望能作出和其他人有所区别的东西来,这一点可能早在小时候翻墙时就已经埋下了种子。现在人们会用“叛逆性”“独创性”等等来形容这些行为,很时尚和高尚的词语;但我仍在心里把这种东西叫做捣乱—不把旧东西捣乱,也就不会有新元素啊。
看了,心里踏实很多。
按照设想,在厦门作的这台中秋晚会设立了几个分会场,除了国际会展酒店那里的主会场之外,还有设在游轮上的第二分会场和鼓浪屿菽庄庄园下面海滩上的分会场—我们一直习惯于叫它月亮钢琴分会场了。设想是要在水中搭设玻璃透明舞台,架设特制的纯白色钢琴,由大陆和台湾钢琴家表演四手联弹,以巨石海浪为天然景观,浪漫唯美,表现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的幽美意境。作出的效果图很让我们兴奋,现在则必须要让这个梦想实现。
实现这个梦想最关键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台子的设计和搭建,一个是潮汐。
台子设计好了。比海面高出 2米来高的钢琴演奏台,圆形,台上面的边缘部分用蓝光,台子向下的海面打出灯光,而演奏者,台湾的钢琴王子陈冠宇和广州美丽的钢琴家廖隽嘉就在这恍若仙境的舞台上—准确来讲,是站在圆月之中,曼妙的演奏着乐曲。那是海上生明月的景象,是明月浮动徘徊、清辉游移歌唱的飘渺仙境。
台子的施工和潮汐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讲,诗意的海洋和潮汐与这次晚会的成功有着最密切的和直接的关系,它几乎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那个神秘的D日中的潮汐,诺曼底的潮汐。这中间的原因在于我们期望着的效果能否实现。必须保证潮水升到最高点时不会淹没舞台,同时也必须保证不能低于一定的高度—那样会露出舞台的结构架,彻底毁坏晚会的梦幻景象。
等了很长时间。在预计的凌晨三点半到四点间,海水涨到了最高点。
比我们预计的低。
但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海风阵阵,在这块水波中的舞台上,台湾的钢琴家陈冠宇和广州的钢琴家廖隽嘉联手演奏着,《秋月》,一首代表了祥和、安宁和祝福的传统古曲,在钢琴家手里会和着海风传送。
海涛阵阵。
波光粼粼。
明月高高,同时圆满无影,清辉无限。
万籁无声—那时间甚至钢琴也无声了—只有情,所有的一切只是情,只有情,它会在中秋的月圆之夜生长再生长,直到充满天地,周流人间。
--我看到了这一刻。
看到了。
试过了。
胜利了。
早上五点半有船回去,但想起还有很多事情,于是大家坐了运货船往回赶—上面摆满了木箱、纸箱等等日常杂货品,晃晃悠悠,甚至感到了危险。但心里很踏实。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知道已经创造了仙境,这中间有着人们难以想象到的隐秘的快乐。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