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为什么84消毒液能漂白衣服?

标签:
化学 |
从化学原理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物质产生颜色的本质实际上是电子跃迁。不同频率(或者说不同波长)的光子中含有不同的能量,物质中的电子吸收了特定波长光子的能量,跃迁到能量更高的轨道,如果说这个吸收光恰好落在人眼可见的范围内,那么物质就可以呈现出颜色——与吸收光互补的颜色。
一般来说,最容易吸收光的能量并产生跃迁的是原子或分子中最活跃、受束缚最小的电子,对于分子,这样的电子一般都是参与成键的电子。
在有机化合物中,很多种成键方式中的成键电子都可以发生跃迁,但是很多这样的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比较大,这就导致他们只能从能量较高的紫外光中汲取能量。比如说,饱和烷烃的吸收波长一般都小于150纳米,属于远紫外区。这样的电子跃迁就没法显示出颜色。要想显示出颜色,分子中就必须有跃迁时需要能量更低的成键电子才行。
我们可以先来看几个有颜色的有机化合物的例子:
这个是靛蓝,一种传统的天然染料:
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含有很多相邻的(中间间隔一个单键)不饱和键结构,而这就是产生颜色的秘密。
成键并不是两个原子的电子摆到一起静止不动,而是电子产生的新的运行方式(可以姑且称之为轨道,不过不是地球绕太阳那种规则的轨道),这些不饱和双键的成键方式,是两个原子的p电子轨道“肩并肩”重叠形成的,如果多个“肩并肩”的结构相邻,其中的电子就不会那么安分地守在一个键上,而是四处跑,形成离域现象。这样的结构被称为共轭结构,它的特点是,化学键不再是单键双键那样清楚的区分,而是趋于同化,而且这时候,“四处跑”的成键电子跃迁所需要的能量也会降低,这被称为红移(和多普勒红移以及宇宙学里的红移都不是一个意思。。。)。共轭结构越大,这样的现象越明显,当吸收光子能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落入了可见光的波长范围,物质就能够显示出颜色了。
下面这个图解释的是苯环的共轭现象,p电子的运动范围变成了整个的一个大轨道。(不过苯的共轭结构还没有大到能显示出颜色,它的吸收峰在近紫外区)
(到这里为止是背景知识。。。)
84消毒液里的次氯酸钠是一种强氧化剂,而不饱和键可以与氧化剂发生反应,反应之后,相邻不饱和键的共轭结构就被破坏了,所以成键电子跃迁需要的能量也会改变,这时候颜色就会改变。如果共轭结构破坏不彻底,可能会变成别的颜色,如果彻底破坏,可能就又变成只能吸收紫外光的状态,也就彻底褪去颜色了。干花瓣在空气中褪色大体也是这个意思,被氧气氧化了。
前一篇:【化学】淤青的颜色为什么会变化?
后一篇:缓释胶囊如何“12小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