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上午陪亲戚参观新首博,见到明代文徵明等人的大幅中堂书作。有道是:“大字无过《瘗鹤铭》。”而此见作中之单字,皆大如《瘗鹤铭》。由此想到儿时最初学用毛笔写字时,即有人称书法为写大字。为何?想必原因有二:
第一,追溯汉字艺术体量大、小的实用性可得知,小字多用于书写,如笔录、抄经之用。而大字往往用于召告大众,此类字的文物遗存多见于碑崖刻石。后人习书,划分碑、帖两宗即以此为契机。文徵明小楷著称于世,而首博所藏其作字体如此之大,说明明代书家已进入到使书法逐渐摆脱实用而成为独门艺术的觉醒期。然而,此期的书作中虽不乏大字,甚至更多的书家使用了生本材料,但当时的书法学习尚未形成以碑石文物作为追摹对象的风尚。即使文徵明的大字法取黄庭坚,点画一波三折,笔法多提按起伏,已远不似其小字娟秀流畅,仍是与清代碑学风气下的线条质量不尽相同。清代以来,随着碑石文物被发现数量的增多,一些书家尤爱运用笔墨把碑文线条质感再现于纸本材料,并成为书法艺术革新的审美追求。文徵明时代的书家已采用生纸(至少已不是熟纸)书写大字,而被稍晚些的徐渭等人将生纸在绘画领域发挥到了极至,并刺激了后世碑学运用这一材料表现出碑石文字线条的沧桑斑驳之感。由此可见,“写大字”一词实指学书之碑学一路,具体表现为用浓墨在生纸上书写体量较大的文字。向碑石文物学习,应是书法彻底摆脱实用性,走向独立艺术门类的崛起之路。

黄庭坚书
文徵明书
徐渭书
第二,新文化运动以来,“不读中国书,不写中国字”的言论使传统文化的继承受到了冲击。当人们在文化断层之下,再欲进行书法学习的时候,难度就变大了。古人用毛笔写字,就象今天人们用手机发短信一样容易,这是时代的产物。如果让今人学习书法从写小字开始,不知会丢失多少信息,很难体会案、笔、墨、纸之间的作用,以及再其作用下产生的有形物象之形态,恐怕仅存照葫芦画瓢的偷工减料之作了。初学书法要把字写大,正如初学太极拳时盘架字要画大圈。稍微一动即击敌于丈外,都是由大圈逐渐化小,愈练愈精准的。形态越大越容易体会,小下来也才会有味道。《现代汉语词典》把书法解释为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显然书法特指写毛笔字,毛笔字有大、小之分。后人常称书法为写大字,是把写毛笔字和写大字混同的缘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