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静井净管宁石油文化 |
分类: 国学论道 |
“静”字背后的历史
筑思|文
最开始看见“静”、“井”、“净”这三弟兄排在一起是读一本讲步行街的书,以此为三理念。今天我遇见一个叫“静”的姑娘,想着她的名字,突然发现这三弟兄又到了一起,而且背后还能扯出点小故事来。
静,从靑从爭。东方之色,为青。
“靑”从生从丹,日中太阳直照到井里为丹,井中一点为太阳,“靑”就是可生丹(红)色的颜色,指早上的微茫。《禹贡》“九州”,山东为青州,因在日出之地。
“静”音“净”声。“争”两手争夺,与
“臾”“曳”一字,
“静”即分明,《说文》有徐鍇曰:“丹青,明審也。”因“纷争”而“分明”,故“安静”。如“博”字,因“搏斗”而“博得”,故“广博”。又“青”“争”“安(晏)”“静”诸字等皆出山东也。
故可推论点东西。“泰山”又“岱宗”,即“黛”,日出代黑,青黑色。靑之生丹,黛之代黑,道理可谓不一不异。我以为“争”可训“泰”,恐“泰”为“争”之初文,所争者“大水”也。
把他们排在一起的写书的老人也许不知道他们三个有这么些联系,但三个文字里蕴涵着彼此的联系,用汉字的时候,我们潜意识的把他们“凑合”在了一起。“井”是交往的秩序、“净”是环境的品质、“静”是人心的沉思,井和净是外在的,静是内在的,“井”和“净”相加得到了内心的“静”。
同样齐国丞相管仲之后有个叫管宁的,名字大概是希望天下“安宁”、靖的意思(靖,立竫也,竫同静),他和华歆的“割席断交”很出名,割完之后就避乱辽东,嘿嘿,穷鄙在村邑里。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故事,就是乡民“争水”,他就弄来很多桶提前打好分给众人,这样避免了争端,可谓行为师范。他应该是该村子最有德望的人,他的做法,类似现在政府提高公共空间的服务设备。
“净”是鲁国的城门,但估计也是含有争水的意思,我还没去过山东,但猜想鲁国旧邑驻山远河,打井吃水一定特别重要,山地打井又很不容易。一老兄给我讲他去过重庆山区,那里没有井水,人都喝淹溏的沉淀水,古时候没有炸药想必打井更是困难重重。我小时候村里也有一口井,是全村人喝水的依靠,小时候还经常听姑姑们讲挑水难的故事。“管宁分解争水”的故事是不是就发生在鲁国旧邑呢?这恐怕又无法考证了。
古时候是争井水,所谓“井水不犯河水”,现在恐怕最激烈的就是争石油了。争水体现了物质基础不充裕的以前,人能有水吃就不错了,现在这个基本不存在问题,毕竟据说地球远远望去就是一个蔚蓝的水球,但石油就不一样了,是不可再循环资源,但石油已经不是给人吃的了,是给机器吃的,据说二战打的就是石油战,谁占有石油谁有远程作战的能力,近点的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就更不用说了。
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找到替代品,人类继续“坐吃山空”,最后资源大战还会爆发,新时代的“争水”!人间何时静如水?
最能体现“静”的,我估计就是禅院里了,这个在中国估计是看不到,但在日本我们可以看见,居室里井然的格网、极净的案几、静谧的禅坐。而其他的静,宗教过于崇高,慎独过于仓促,天籁过于形骸。
2008-4-25 晚 重庆
补记:
讨论:
聽濤子:
筑思:
聽濤子:
筑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