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以后,暴涨的房价,让上到政府发言人发展商下到小市民平民百姓,都在议论中国的房价问题了,好像茶余饭后不议论房价就不入流似的。各方从不同的利益角度出发,大到国家利益小到老百姓承受能力,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居一词,吵得不可开交,但很少有人真正去研究:我们那来的钱买房?
本人人在上海,只能肤浅地讨论一下,我们到底用什么钱来买房的。
2002年以后,上海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借助浦东发展的东风,人们的收入有了相当可观的提高。大部分人的收入已从3位数跃升为4位数了,5位数收入的人也不是凤毛麟角了。但就是这样的收入,我们连2002年以前的房子都买不起,更不要说买2002年以后飞速上涨的上海房子了。但是,上海的房子实实在在是大部分被上海人买走的,大部分上海人都住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新房,那么我们这几年怎么会一下子那么有钱的呢。
从来不相信上海的房子是外地人炒上去的,如果不是上海本地人疯狂地买房子,再多的温州人也无法把房价炒那么高。一套普通的房子首付都要20万以上,如果用人们的收入水平(大部分考虑的是工资)来说的话,我们大部分人是不可能付得起首付的,更不要说还要装修了,那我们那来的钱付高房价的首付呢?
我们事实上买房子的首付是用了我们几十年的历史“积蓄”,这一广义的“积蓄”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单位在房改前分配的房子:
上海市市民在房改前,人们住的房子都是属于国家分配的,除了老城区的那些私房以外,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对那些老职工都分配了大大小小的房子,这些房子称为老公房,房屋的所有者应该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了,这些房子的变现,也是资金来源的一部分。
2、买断工龄的费用
国有企业改制后,为了安顿被迫下岗或主动下岗的职工,政府出台了买断工龄的制度,这一制度依各企业的不同而不同,少则几万,多则十万以上,工龄越长,这笔费用越大。
3、房屋补贴费用
这笔钱是在房改商品化以后产生的,这是针对国营企业职工取消分房制度后给与职工的一次性补助,这个规定也是每家企事业各不相同。有实力的企业多些,实力较差的企业少一些。和买断工龄不同的是,这笔费用依职务高低不同而不同。
4、老房子的拆迁费用
对于那些需要拆迁的老房子,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由于房价的步步攀升,拆迁费用也升到了7000元/平方米以上,所以,这笔拆迁费用也作为首付的来源。
在我们的分析中,只是考虑大部分人买房的情况,对于那些特殊的群体(如做生意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享受腐败的个别少数人群)我们不予分析,因为灰色收入很难计算。大部分人家,具备了上述四点的1点或2点甚至3点以上,所以,每个有能力在2002年后买房的人家大多因此具有了支付新房首付的能力。
但,大家可以看出,所有的这四点收入来源都是一次性的,都是历史性的,将来无法再生,也就是说,我们很多家庭在原本没有负债的情况下,现在反而背上了几十万的债务,而且这债务一背就是几十年。所有的这四点都是30岁以下年轻人说不具备的,所以,所谓“啃老”也就成了理直气壮的流行。
分析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的无聊,而是我们从这里看出了当我们口袋里有了几十万存款的时候,我们自然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但我们在冒出这个合理要求的同时,我们被高昂的房价吞噬了我们历史的积蓄,这一积蓄可以说是一生的积蓄。国家的政策让我们有了点钱,但国家又让我们把这点钱投入到房地产的暴利中去了。原本我们看到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点点希望,居高不下的房价又让我们把命运交给了看不清楚的将来。
那我们的将来会怎样?房子首付之后,供房的任务就只好交给年轻人了。就拿现在的收入来说,一个5000元收入的男人应该是具备买房子的条件了吧,一套2002年到2005年的市区主流房子我们按10000元均价来算,120平米的房子应该是一般的要求了,那首付需要36万,这笔款子大多从我们刚才分析的那四个方面来出。房子的月均还款要5700左右,因此,每月的还款一个人是承担不了,于是必须找一个月收入5000的女友或老婆来还款,那如果我们粗略地估计有50%的男人有5000元的月收入的话,那女性具备同样收入的比例应该在40%以下,那两项相乘50%*40%=20%,就是说从概率上来说我们只有20%的家庭能供得起房,这样的家庭每月只有用区区的4000多元钱来养活老人和支付高昂的教育、医疗费用,而且,这样的生活要持续20年之久!现在,无耻的银行居然推出了接力贷款,让老人的孙子也背上贷款的沉重包袱,尽管这个孙子可能仅仅在上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
可以想象,高企的房价不但掏空了我们的过去的所有财产,而且透支了我们的将来,剿灭了我们将来的幸福希望,使我们对将来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更谈不上什么和谐社会了、幸福生活了。有时我曾经和朋友笑谈,如果这些人在失去工作后,是否会接受铤而走险的违法行当,从而也折射出高房价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房价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但问题再复杂,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房子还是要拿钱买的,如果我们手中的钱已经在这几年内被高房价消耗殆尽,将来,我们的子孙拿什么钱来安居乐业?我们还怎么期望我们的后代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环境之中?
1、政府单位在房改前分配的房子:
2、买断工龄的费用
3、房屋补贴费用
4、老房子的拆迁费用
在我们的分析中,只是考虑大部分人买房的情况,对于那些特殊的群体(如做生意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享受腐败的个别少数人群)我们不予分析,因为灰色收入很难计算。大部分人家,具备了上述四点的1点或2点甚至3点以上,所以,每个有能力在2002年后买房的人家大多因此具有了支付新房首付的能力。
但,大家可以看出,所有的这四点收入来源都是一次性的,都是历史性的,将来无法再生,也就是说,我们很多家庭在原本没有负债的情况下,现在反而背上了几十万的债务,而且这债务一背就是几十年。所有的这四点都是30岁以下年轻人说不具备的,所以,所谓“啃老”也就成了理直气壮的流行。
分析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的无聊,而是我们从这里看出了当我们口袋里有了几十万存款的时候,我们自然有了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但我们在冒出这个合理要求的同时,我们被高昂的房价吞噬了我们历史的积蓄,这一积蓄可以说是一生的积蓄。国家的政策让我们有了点钱,但国家又让我们把这点钱投入到房地产的暴利中去了。原本我们看到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点点希望,居高不下的房价又让我们把命运交给了看不清楚的将来。
那我们的将来会怎样?房子首付之后,供房的任务就只好交给年轻人了。就拿现在的收入来说,一个5000元收入的男人应该是具备买房子的条件了吧,一套2002年到2005年的市区主流房子我们按10000元均价来算,120平米的房子应该是一般的要求了,那首付需要36万,这笔款子大多从我们刚才分析的那四个方面来出。房子的月均还款要5700左右,因此,每月的还款一个人是承担不了,于是必须找一个月收入5000的女友或老婆来还款,那如果我们粗略地估计有50%的男人有5000元的月收入的话,那女性具备同样收入的比例应该在40%以下,那两项相乘50%*40%=20%,就是说从概率上来说我们只有20%的家庭能供得起房,这样的家庭每月只有用区区的4000多元钱来养活老人和支付高昂的教育、医疗费用,而且,这样的生活要持续20年之久!现在,无耻的银行居然推出了接力贷款,让老人的孙子也背上贷款的沉重包袱,尽管这个孙子可能仅仅在上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
可以想象,高企的房价不但掏空了我们的过去的所有财产,而且透支了我们的将来,剿灭了我们将来的幸福希望,使我们对将来的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更谈不上什么和谐社会了、幸福生活了。有时我曾经和朋友笑谈,如果这些人在失去工作后,是否会接受铤而走险的违法行当,从而也折射出高房价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房价问题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但问题再复杂,最终还是要归结到房子还是要拿钱买的,如果我们手中的钱已经在这几年内被高房价消耗殆尽,将来,我们的子孙拿什么钱来安居乐业?我们还怎么期望我们的后代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社会环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