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些示范高中
分析近年教学质量持续下降的原因
凌吟文
近几年,一些示范高中,特别是一些远离省城,“天高黄帝远”的示范高中,教学质量持续下滑,高考成绩也一年不比一年,原因何在?
是示范学校因搞素质教育示范而应试教育抓得不紧了?非也!
只要你不是象每年省教育厅的示范中学评估团一样,只在接待室边接受款待边听“汇报”,只在校园内边走马观花边看“表演”,而是切实深入学校、深入学生、细心调查、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示范学校说搞素质教育示范,仅仅只是给上级评估团表演,而实际上,他们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加上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严重背离了教育规律,使教学质量的持续下降也就成了必然了。
具体说来,我以为,主要原因如下:
一、示范中学班级人数爆满,影响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学校为追求最大利益,加上政府为了减少教育投入,给示范中学30-50%的择校生指标,示范高中不顾学校条件猛收高价学生。致使每班学生人数平时都超过70甚至超过80,只有在迎接上级评估的几天中,让20-30个学生“放假”回家,让20-30个座位临时搬家,使教室里看上去一直只有50个学生的样子,以蒙蔽评估组的那些瞎子、聋子或光吃光喝装聋作哑的官员与“专家”。
每个班学生多了,上课时后排的学生要站着听才能听得清,或者老师讲课得用扩音机。教学效果自然差了。
每个班学生多了,老师批改作业和个别辅导的任务过重,常出现“偷工减料”和马虎应付的现象,也要影响教学质量。
每个班学生多了,学生中“鱼龙混杂”,课堂纪律较难维持,也影响教学效果。
二、示范高中歧视“后进生”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成绩大面积提高
现在不少的示范高中里,学生在教室的排座,早已不按身体的高矮和视力的好坏了,而是按“水泊梁山聚义厅英雄排座法”进行的。考试分数不仅只显现在排名榜上,已经落实到每个教室的学生排座上了。按学生分数高低为先后顺序由自己选座位,自然分数高的坐前坐中央,分数低的坐后坐角落,而且下次考试你的分数下降了,你还必得坐到最后,以示惩罚。
示范高中歧视“后进生”现象远不止于此。因为这些学校总只把能上大学,特别是能上重本为学校争荣誉的希望,寄托在仅占50%的正取生中的小部分高分学生身上,而对占50#的高价收费择校生,学校仅把他们作为收费捞钱的工具,在教学上则常把他们作为一种负担,一种累赘,常置于被遗忘的角落,成了被遗弃的对象,甚至于是被歧视的对象。
如还有一些示范高中,一直办尖子班,特别是在高三年级,把考试高分学生又集中起编班,有的还在尖子班里搞“优胜劣汰”、“末位淘汰”制,把尖子班里的后几位淘汰到普通班,再由普通班选项尖子进尖子班来取代。
还有些示范高中,歧视文艺体育特长生、文科生现象严重。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她)们的文化分数低。
在示范高中里,“培优补差”是极不对称的。不少老师只热衷于、或只擅长于尖子生的培养,如搞“尖子班”、“奥赛班”。对奥赛的“希望之星”搞完全免费的、“一对一”的“博士生培养制”,而对后进生的补救,既缺乏经验,更缺少热情。通常都是让后进生“自生自灭”。就是偶而组织“差生“补课,总是被动的、应付式的,效果很差,还是要另外收费。这方面示范高中是远不如非示范高中的。
三、示范高中老师想校内教学、校外挣钱“双丰收”,结果总是“顾此失彼”
为多挣钱在校超工作量的多,在外“走穴”教复习班的多,常“顾此失彼”,甚至不少教师重在外挣现金的课,轻在校拿固定工资的课,严重影响本校教学质量。
尽管不少地方出台有公办学校教师不得出外到复习学校兼课的规定,但总有人玩起“猫抓老鼠”的游戏,利益的驱动使这种现象屡禁不止。
四、文理分科过早,破坏了学生基础知识结构的均衡,严重影响学生文化素质。
在八十年代前,高中根本不存在“文理分班”的概念,每个高中学生对各个学科都很重视,只有在高考填表志愿时,才有选报文史还是理工专业的区分,随着升学率的竞争和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先是在高三年级出现“理工班”、“文史班”、“医农班“、“地矿班”或“文科班”、“理科班”,后是提前在高二年级就进行“文理分班”,在一些重点中学,示范高中,更是急功近利,带头在高一年级“创造性”地办起了什么“理科实验班”(被禁止的“奥赛班”的变种)、“文科实验班”,将本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知识人为切割,恣意删减,把大学的专业化学习提前介入高中,使学生应有的、系统的基础知识变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一些文科生不知道“韦伯”(磁感应强度的单位)只知道“韦唯”(歌星),一些“理科生”只知道“电场线”、“磁感线”而不知道“等高线”、“统一战线”,一些大学生写的论文文理不通,言之无物,突出反映近年来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的缺陷。
从本质上说,中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的缺陷就是一种教学质量下降的表现。这不仅会相互制约学生文科与或理科学习质量的提高,更会影响今后进入大学后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发展。
五、抢进度,初次学习与复习时间分配比例失调,严重违背学习规律。
一些示范高中将各学科知识初次正常学习的时间从三年挤压成两年,而将高考复习的时间提前一年甚至更多,还有些示范中学还提出“从高一提前进入高考”的“高起点“、“高速度”口号,拚命抢进度,高一年级就采用高三年级的教学方法,脱离教材,大讲套题、高考题,结果是学生或“云里雾里”,或“囫囵吞枣”,基础知识成“夹生饭”,却依赖于用很多的时间复习,真是本末倒置,
有必要将三年的学习挤压到两年之内而用一年甚至一年半时间去复习吗?以往高考复习只有一两月,照样有高的升学率,照样出人才,现在高校不断扩招,一些示范高中考上大学的人数增加了,别以为是学生素质真的提高了,是用一年多时间复习的功劳,是应试教育的成效,那是自欺欺人,说白了,其实只是“考试的机器”多了。
六,任意挤压学生自我学习和消化知识的自习时间,难以保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现在一些示范中学的课表里(不是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临时课表),是没有自习课的,从上学到放学,连续七、八节课,就只有听教师满堂灌,学生没有时间复习教材,没有时间自我消化新课,更没有时间上阅览室、图书室以及计算机电子阅览室。示范中学宽敞、豪华的阅览室、图书室以及计算机电子阅览室大都是应付上级检查评估的摆设。而长达三小时晚自习同样是不能用于复习教材的,铺天盖地的练习都让你忙不过来,有时一些“热心”的老师还要利用晚自习来教室讲课的。
本来,学生常规学习的环节有“预、听、复、练、总”(即预习、听课、及时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知识),现在的学生只剩下有听教师满堂灌和做海量的题两个环节了。离开学生必要的自我预习、自我复习和自我总结归纳知识,这样能保证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吗?
七、拚时间,打消耗战,使学生身体与精神过度紧张,降低了学生学习效率。
现在许多示范高中里,是没有双休日的,星期六、星期天都要整天上课,每个月只放两天半的“月假”。“五一”、“十一”等七天长假也只能是两三天的短假,学生好不容易等到放暑假或放寒假,学校也要组织补课。学生长期处于过度劳累之中,加上教室时设置有“高考倒计时牌”,老师又时时以“高考即将来临”、“、“分数决定命运”教训学生,使学生的神经始终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这样,不少学生经常出现头晕脑胀,甚至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焦躁、忧虑、厌学等情绪随之而来。这种状况必然引起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大幅下降。更有甚者,跳楼自杀的事件也在示范高中频频发生。
学习效率是学习成果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学习效率=学习成果/学习时间。就是说高的学习效率应是花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大的学习成果。由上式也可推得:学习成果=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即为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我们应该优选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和适量的学习时间,但目前不少教师却采用低效率的学习方式和拚时间,打消耗战的办法,自然是苦了学生而得到的成果极其有限。
高效率的学习方式在哪里?首先在学校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上。这要求学校和所有教师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不光是本学科的成绩)为己任,以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而不光是眼前的分数)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光是应试能力)出发,艰苦地探讨新的、低耗高效的(而不是抄袭现有的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等高耗低效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譬如,上课不要先忙于解题,要下功夫引导学生加强对基本概念与规律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注意指导学生分单元用纲要法、表解法或图解法对相关进行总结归纳,使之形成有条理的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又譬如,练习时要做到“精练、巧练”,即“选题要精,争题要巧”,要精选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练习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注意“重过程、寻规律、学方法”,达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练习效果,并指导学生归纳类型题的解法,形成有条理的方法体系,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又譬如,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讲授一些思维科学……
这样做,教师备课要比盲目购买大量套题、模拟试题让学生去作要辛苦,但学生脱离了“题海”,提高了能力,既能迅速提高学生成绩,更由于学习能力的提高而功在长远。
八、为升学率的竞争,示范中学之间相互封锁,勾心斗角。
示范中学,特别是同一地区的示范高中,为了各自的荣誉与利益,招生时各出奇招、相互拆台;复习资料与考试试卷各搞各的秘密武器,相互封锁;高考喜报中自吹自擂、相互打压,你上重本的升学率第一,我上重本的绝对数第一。总是勾心斗角、搞得乌烟瘴气。这些摩擦自然也影响示范中学的形象并干扰示范中学正常的教学。
九、在示范中学里,教师之间的团队精神越来越差,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越来越少。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各科教师的密切配合,需要全校教师以及全校员工的共同努力,但近年来,示范中学里教师的团队精神越来越差。教师之间也各搞各的秘密武器,相互封锁,互不服气,经常出现“窝里斗”,这种内耗使学校很伤元气。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这种合作精神正是现代社会对人们素质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如今的一些示范高中里,升学的竞争变得你死我活,同学之间表面亲热而实际上是相互猜疑、各自封闭,很少有真心诚意的合作学习。这必然会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优化。
十、示范高中的应试教育被推向极致,严重违背教学规律
为了升学单竞争,湖北××等学校的应试经验被吹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海量做题,频繁考试被当做万能的应考“圣经”传布。以××冠名的《高考导航》、《模拟试卷》、《解题秘笈》漫天飞舞,泛滥成灾。于是乎,“做一题,会一题,题题决定命运;拼一分,高一分,分分成就终身!”的横幅,成了一些示范中学的“圣旨”被悬挂于黑板的正上方,“每天一试卷,一月做千题”成了硬指标,“一月一大考,一周一小考”成了硬措施。练习与考试的功能被无限制地夸大,被异化 为魔鬼训练的武器。教学已完全背离了自身的规律而走向荒谬。
应试教育难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综合素质,应试教育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阻遏了学生学习能力的真正提高。这里,我们不必讨论是否”题题决定命运“、”分分成就终身“。只就练习与考试的功能上讨论,练习是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花功夫指导学生“重思维、寻规律、学方法”,应该达成“以少胜多”,“做一题,会一片”的目标,而不应是让学生去盲目地“做一题,会一题”,搞“题海战术”,搞”地毯式搜索“,这是“少、慢、差、费”的练习模式。是懒教师苦学生的练习方式。同样,考试只是检测教学的手段之一,分数并非检测学生素质的惟一标准。而且,学生学习成绩的真正提高,是有赖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包括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动手的操作能力、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记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全面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上的努力引导,并非大量做题所能达成和考试分数所能体现的。不少学校模拟考试中得高分者不一定在高考中也得高分,高考得高分者也不一定“成就终身”,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以海量做题和频繁考试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法宝,是当前教育中的一大误区,是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事倍功半、少慢差费的教学行为,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没有后劲、妨碍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行为。
总之,应试教育是对教育质量提高的一种反动。应试教育开始时还能起到一些表面化的、短暂的效果,使人们尝到一些甜头,但应试教育并非一个能持续推动升学率的法宝,而当应试教育推向极致时,是注定会引起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下降,同时也制约升学率的提升!
附一:网友的评论摘选
鼎力支持论坛建设 2007-7-5
13:56:00
凌老师的分析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充分体现了一代教育家的忧患情怀.中国教育的"扩招"究竟是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还是导致了下降,究竟是让广大学生受到了知识和教育的实惠还是让一部分商人富裕了起来,究竟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造成众多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中国的教育改革就象中国的医疗改革一样是完全失败的!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
笑风 2007-7-5
18:17:00
谢谢凌老师,发了这么好的帖子,作为一名普通的一中学子,我也谈谈我的体会。
十几年前,当我跨入一中的时候,一中的学习环境是宽松的。1992年,当我从一个刚刚经历过小学六年级填鸭式教育的小学生,成为一名一中学子,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很不适应。最不适应的是有那么多自习课,曾经在晚自习最后十几分钟内焦急地看表,一分钟一分钟的数,只等那声下课的铃声响起。除了早晚自习,我们每周五和周一下午还有两节活动课。于是象我这种不自觉的人,通常是玩得多,学得少,刚开始的一两年,我的成绩不好。
但是,当我开始醒悟,开始尝试利用自习课,去预习、复习,去补以前落下的课程,慢慢体会到探索的喜悦。记得当时老师要求我们数理化在课前先自学,学完后做基础训练。我觉得很有效果,自学一下,许多不太懂的知识在课堂上老师一说就通了;做基础训练,有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重点在于举一反三。所以我很感激一中,正是一中,培养了我的自学能力,这让我一生受益。还有马、阳任期内开展的养成教育让我们受益非浅。中学六年,最大的收获不是上了一个好一点或差一点的学校,而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接受新鲜事物的开明态度。
在我们离开以后,一中变化很大。学校领导换了,马、阳时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终结,招生规模也扩大了,据说现在一年十几个班,好多老师的名字都是陌生的。这几年,每年的高考好象都还不错,但是今年似乎有所下滑。离开一中这么多年,不太了解真实的原因。但作为关注母校发展的校友,很想知道近些年一中的发展思路、终极追求是什么?
我弟弟也是一中毕业的,他对我说过一句话:“现在的一中已经不是你那时候的一中了”。我听说,教学渐渐倾向于填鸭式,拼命做题、拼命补课是常事;而按成绩排座位,对后进学生冷嘲热讽更是他的亲身体会。
一中,应该总结教训了。期待来年再创辉煌!
okay 2007-7-6
11:09:00
老师的文章的确很有深度。我曾和在教育部工作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也找不到特别好的办法来解决。
重分数轻素质;为效益与收入,重点学校每班的人数越来越多,是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的问题。在北京,因为教育资源相对较多,很多孩子因为在名校里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每年都要花许多财力与精力投入到课外名目繁多的辅导班的补习中。
现在我只祈祷,这些怪现象就如人长疮一样,到了一定程度,它一定将溃烂,而后才有康复的希望。我们国家的很多问题,一开始总是选择捂盖子的做法,实在无可逃避了,会采取一些措施与办法来解决。
教育积弊,教育困境,世界性难题啊。
xlfb 2007-7-6 23:05:00
凌老师总结的非常好,记得我们当时高一高二还是非常的宽松的,每周五下午是自由活动课。那时侯双休日,通俗生根本不必到学校来。
可到了高三就不同了,一中现在实行周日都补课是从我们开始实施的,当时感觉是取得了不少效果,不过好象这是学校校长大人在外校取经回来总结后实施的。说什么名牌高中到高一就把高中的课程学完了,有些高一的学生甚至参加高考都没问题。那个汗啊,害得我们高三每周只好利用周三的体育课和周四下午的大扫除时间好好到外面玩一把。感觉一中的应试教育确实过火了点,我们高三模拟考试时,还有些高二的尖子生和我们一起考,而且考的分数不低,那个汗,怪不得去年考得那么好。可今年却考的这么。。。
尽管应试教育搞得那么火,一中好几年没在数理化等奥赛方面夺个什么一等奖之类的了,曾经引以为豪的资本不知到哪去了。
还有是,现在一中把高三的都放在闻达楼,也许是认为该楼的风水最好,以前我们下课还能站在走廊上远跳下资江和对河的景色,可如今那旁边高楼立起,遮住了视线,挡住了风向(以前教室里即使不吹风扇,都好凉快),一中为何不在当时舍不得花两三百W买下沿河大道旁边的那么点地盘,不知每年招那么多计费生的钱到哪去了?造成了一中如今真像个“蒸笼”的局面,这不是把学生箍死在校园那一点点地方么?
根我所知,一中今天开始08届高三暑假补课进行第一轮复习,祝一中及整个隆回08年高考再创辉煌!
附二:我的回复
谢谢同学们的支持!
我上面的文章,是对当前为数很多的一些在应试教育道路上的越走越远的示范高中所作的分析。指出了其中的普遍现象。
成功的中小学教育,应该致力于促使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升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各种学习能力,保证学生“全面提高素质,突出发展个性”。
就一中而言,与二中“窝里斗”是严重的,消耗了内力,也比偏了方向。
至于一中是否与停招初中有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到08年的高三毕业班,仍然有一中初中上来的学生做主力军,只不过初中换名为“松坡中学”而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