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吉华视点
吉华视点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53
  • 关注人气:3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著名作家卞毓方与《三峡》

(2011-06-06 14:19:03)
标签:

杂谈

分类: C1:文摘版

http://s14/middle/4ac414fega505210e4add&690

 

   卞毓方社会活动家,教授,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1944年生于江苏,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新闻系专业。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以来致力于散文创作,而后扩展至传记。
    代表作有散文《雪冠》《烟云过眼》《犹太三星》《韶峰郁郁,湘水汤汤》《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散文集《岁月游虹》《雪冠》《长歌当啸》《千山独行》;传记《季羡林:清华其神,北大其魂》等。

 

作者:卞毓方

  城,为宜昌。关,为南津。久闻宜昌城乃三峡之起始,殊不知南津关乃三峡之门户,而三游洞又乃峡口之洞天福地,桃源胜境。卯年岁初,一个透明而微醺的半下午,友人为我补上了这迟来的一课。“三游”之谓,乃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首创“到此一游”。方是时,洞隐绝壁,俯临深壑,非梯架绳缒不可入,入则空阔轩敞,如传说中之神仙修炼之所。让人在造化之前感叹造化,攀登之余吟味攀登。三人各各赋诗题壁,白居易并作《三游洞序》,地以人彰,文以景著,后世,慕名而来者不绝如缕,若宋代,鼎鼎大名的,便有苏洵、苏轼、苏辙。“前游元白后三苏”,他们踩点,打前站,我们跟进,收获诗文和古迹,品味的是空灵,是超越,是“更上高峰发啸歌,风吹下界惊鸾鹤”。
    是晚登上游轮,次晨启航,午前停泊“三峡人家”。乘缆车径取峰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现代科技给了你一双鹰的眼,这是一种高度,一种境界,让你恍悟那山势的千起百伏、山颜的千娇百媚,集纳了人类几乎所有层次的审美体验——从宇宙洪荒的造山运动到疑真疑幻的令牌石、灯影石,从悬河注壑的瀑布到曲似九回肠的溪涧,从色与彩的燃烧、流泻到光与影的追逐、纠缠。山中半日,世上千年——要千年的红尘浊世才能慢慢积累、领略。你从山巅一路玩赏到溪畔,赶紧打住,唯恐呆久了拔不出脚。
    午后,船过三峡水闸。闸分五级,如登楼梯,拾阶而上。然而,人未迈脚,船亦仅作水平的位移,奥妙何在?用一个成语表述:水涨船高。最复杂最先进的,其实也最简单。出得第五道闸门,江面豁然开朗。大坝外面是碧水,碧水外面是青山,是白云,山在傍水处托出一座新城,云在水尽头散作万缕青烟。长波天合,渊渟岳峙。李商隐诗云“春水船如天上坐”,油然涌上舌尖。游客把自己交给船,船把自己交给水,水把自己交给云,云把自己交给天。恍兮惚兮,说不清身在船上,身在水上,身在云上,身在天上。
    呜!——汽笛长鸣。游轮徐徐西行,从容安详如凌波仙子。我登上六楼的甲板,借“微博”向天南海北的网友作现场播报,忘了观察江水是怎样由黛碧化作酡红又化作暗紫与深灰,蓦地惊觉,暝色已悄悄撒满峡江。“三峡千古不夜航”,那是老皇历了。虚臾,月出东山,光华如水。月下,江面,前也是行舟,后也是行舟。探照灯在脉脉交流,马达在低吟,游鱼出听,宿鸟惊飞,夹岸群峰窃窃私语,千百年来,这是第一轮不眠之夜。三闾大夫从左后方的凤凰山送来夜航祝福。庆幸,崆岭滩已长埋波心浪底,深深。牛肝马肺石裹上一袭青袍,化具象为抽象。兵书宝剑峡红光烛天,似星斗又似瑞气。幻觉里,王昭君犹在香溪浣洗罗帕,偶尔抬头送过盈盈的笑;陆游仍伫立在南岸楚城遗址的风口,遥望江北怅叹:“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而今谷升陵降,山水异势,屈原祠已挪地重建。仰观银汉迢迢,俯察江水泱泱,耳畔渔歌互答,滩声不再似旧时。
    记不清在秭归还是巴东入睡,重登甲板,船已驶进巫峡。甲板上撑满了五颜六色的伞,因为雨。雨从半天云里飘洒而下,从两岸的峰巅、林梢飘洒而下,从楚辞、唐诗里飘洒而下。自打有了宋玉的《高唐赋序》,就有了缠绵悱恻的“巫山云雨”;自打有了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有了烛影摇红的“巴山夜雨”。雨啊雨,滴滴答答,淅淅沥沥,敲在伞面,敲在甲板,敲在船舷。神女峰在哪儿?朝云峰在哪儿?游客大呼小叫,东猜西猜。我也惶惑,目光穿透层层雨幕,但见摩云凌虚的危崿,一座接着一座,你推着我,我搡着你,争先恐后地迎迓游轮,不,游人。“知道巫山十二峰吗?”转身问一位苏格兰的游客,两天的风雨同舟,彼此已形如“驴友”。此刻,他由一位女伴打伞,忙不迭地按动手中相机的快门。“不知道呢。”他答。“那您在拍摄什么?”“拍画呀。”他奇怪我竟然如此发问,指着半天空一影烟雨迷蒙、虚幻如“米氏云山”的峰峦,大声补充,“拍你们中国的水墨画!”
    船进瞿塘峡,云收雨歇,天气放晴。终于有机会好好品味,这山,这水。水,为湛碧,为渟泓,为莹彻,为潋滟。山,若昂藏,若磅礴,若孤拔,若鼎峙。山姿水态本已炫人眼眸,再加上任意排列组合,并辅之以光与影的旋律、韵律,辅之以你的直觉、错觉、幻觉,摊开来,摊开来,无一不是天然隽永的风景。方此时,船行江心,才惊危崖特立,飞泉激射,一个转折,又讶峰峦叠秀,倒影沉碧,再一转折,更喜含霞饮景,浮光耀金!
    俯仰低回之际,游轮长啸驶出夔门。江北一峰崭然特起,白帝城到了。此峰原为半岛,三面环水,一面倚山,掌控瞿塘峡口,乃兵家必争之地。三峡库区蓄水后,倚山的那面亦已沉入江底,从空中鸟瞰,宛然茫茫巨浸中浮漾一只青螺。船泊码头,随众人上岸观光,北侧有廊桥飞架,过桥登山,迎面山门上镌刻着杜甫的名联:“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寥寥十四字,道尽了天造地设、鬼斧神工!山上有白帝庙,庙内庙外碑刻如林,历代文坛大腕,如李白,如杜甫,如白居易,如刘禹锡,如苏轼,如黄庭坚,如陆游,都曾登临揽胜,留下炳若星辰的诗篇,是以白帝城又称“诗城”。这格调高!它一下子把众多围绕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取譬的城市比了下去。金戈铁马的演义从来短促,“刘备托孤”的故事空留余韵,高江急峡的雷霆也已化作渺渺逝波,唯有文化的光彩历久弥灿,万古不磨,抚慰着历史也抚慰着现在和未来。我在碑林间徘徊复徘徊,想,倘若千年诗城举办千载诗歌大奖,从中遴选出一首最最气壮山河、砥励人心的佳构,让我投票,我一定投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其诗云: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是与生俱来的情结
——本报记者专访著名散文家卞毓方

  “你从山巅一路玩赏到溪畔,赶紧打住,唯恐呆久了拔不出脚……这是第一轮不眠之夜。三闾大夫从左后方的凤凰山送来夜航祝福……”
    在6月6日第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上,著名主持人陈铎将朗诵由著名散文家卞毓方应邀为旅游节创作的散文《三峡》。
    散文《三峡》共计2000余字,是卞毓方实地游览后的情感释放,他笔下的三峡不仅奇伟壮丽,而且风姿绰约、风情万种。旅游节开幕前夕,记者联系上了远在北京的卞老,对其进行了采访。
    记者:卞教授,您好。前不久,在微博上,我们看到了不少您上传的游三峡的照片,听闻今年4月您曾经来到宜昌,这是您第一次来宜昌吗?您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
    卞毓方:从前跟《宜昌日报》就是现在的《三峡日报》都有联系,境内的《土家族文学》每期都按时寄来,堪谓结缘已久。
    大坝合拢之前,曾有组织邀请过我,因他事冲突,未能成行。实地游览,这是第一次。对于中国文人,三峡是与生俱来的情结,终于圆梦,三生有幸。宜昌历史积淀深厚,景色瑰奇,大有文章可做。
    记者:多年来,三峡瑰丽的自然风光、土家族奇特的风土人情、三峡工程的壮观与豪迈,令无数文人墨客从中获得无穷的创作灵感,能否和大家分享一下您创作散文《三峡》的过程?
    卞毓方:我4月17日中午到的宜昌,午后游览三游洞,18日上午前往三峡人家,晚间登上游轮,21日晚到重庆,22日回京。匆匆一过,领略的只是皮毛。这篇文章要朗诵,因此不能长。但主题是三峡,又必须面面俱到。好在我在写作过程中享受到造物赋予的美,很开心。
    说到此次三峡之旅,自然也如人,各有其面,总的印象,这奇诡到极致也唯美到极致的数百里画廊,在上游看不到,在下游看不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也都看不到,它毕现的是日神的高掌远蹠、月神的顾盼生姿、风雨雷电的元气淋漓!
    记者:在一个主题为“旅游·让生活更美好”的论坛演讲中,您曾经说旅游可以增加人生厚度。怎么理解“厚度”这两个字?您对未来三峡旅游又有何期待?
    卞毓方:人生百年,对谁都一样,这是长度。厚度,是指在同等时间中的阅历。比方说,我到过三峡,生命就有了沉甸甸的质感。我到宜昌,感到历史都在眼前激活。
    三峡是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感觉导游词要改,我最反感的是永远停留在那山、那石像这个什么像那个什么,未免低估了造物的水平,也是拿游客当小孩。
    记者: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目前,宜昌正致力于打造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您认为三峡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哪里?宜昌又该如何借力三峡文化滋养旅游发展呢?
    卞毓方:首先是自然的美。然后是人文的美。自然的美已经定型,要大力加以保护。人文的美要持续塑造,要用人文的美点化游客的心灵,让他们把三峡的阳光、空气当酒喝,山山水水当梦境看。
   

    三峡日报记者 陈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书走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