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和默读

(2017-01-12 18:54:34)
标签:

教育

分类: 随笔杂谈


朗读是出声地读,利用语音、语调、重音的变化帮助我们更深地体会和表现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默读是不出声地读,它可以更好地提高我们的阅读速度,集中注意力进行边读边想。“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阅读教学的一条明确要求,它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默读在低年级阶段的要求是: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的要求提高一点: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高年级的要求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低于300字。

受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识字量有限、积累还很浅薄、记忆主要以无意识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大声朗读,是小学阶段培养的难度工程,重要工程,必须加大加快这个工作的进展,同时经常训练促使其养成习惯。这是建设万丈高楼必须夯实的地基。

那么在小学阶段中的默读,是不是就可以置之不理或者轻描淡写呢?完全不是这样的。创新思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创新思维的培育和训练,必须坚持把朗读和默读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立足于课堂正确处理朗读和默读之间的关系是课堂高效所必需采取的措施,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和层次的重要工具。

在阅读教学的道路上,朗读是我们必须迈开的第一步,为默读贮存了一定的能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在高度发展的信息世界里,最终获得海量信息的方式却是默读。在这些信息中,捕捉自己需要的信息进行冷静思考、整合处理、提炼加工,内化融合成为自己所需所用,就是默读的结果。默读的实质就是边读边思考,朗读注重声音,默读注重思维。默读是高层次的一种阅读体验,是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的一种外现形式,是更高档次更为精致细腻的一种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以有声为起点,以无声为发展,大量的声音积累,或者说是无意识的识记后,逐渐趋于理性的思考、有意识的记忆,以达到质变。朗读是基础,默读是拔高;朗读慢,默读快;朗读产生的信息少,默读储存海量信息。两者是荷花池中的两朵并蒂莲,根须却连在一起,但有时似乎又各自为战,相互独立。在孩子们的语文学习中,它们两者发挥不同的作用,各有优点,又都有局限。但目标总是一致、殊途同归: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

在小学阶段,如果按时间来划分,一篇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大声的狂热朗读为20分钟,低年级阶段默读至少要4分钟,中年级阶段至少8分钟,高年级阶段至少要12分钟,甚至20分钟。当然,朗读和默读的时间分配,并不是绝对的,要结合文本,结合学生的实际理解和领会能力。这一默读时间段,就是学生保持安静、思想专注、沉稳思考、积累沉淀和提炼升华的过程,也是边读边质疑解疑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行之有效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游刃有余把握课堂节奏,使大声朗读,认真默读,成为阅读教学、课堂实效高效的必要手段,是我们必须探讨的永恒话题。必须从小培养良好的个人朗读和默读的习惯,我想从以下几点详细说明。

首先认识到朗读的意义重大,好处很多。朗读无疑于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大声朗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还有利于开发右脑。性格内向者往往不爱说话,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从大声朗读中,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产生自信、体验成功!大声朗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去深入理解文章蕴含的意义和哲理。因为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加深了对文本的印象,提高了理解和记忆能力。更重要的是大声朗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没有对汉语言文字良好的感觉,就不能体会到语言美、内容美、结构美,当然更不可能创作美。其他记忆的学科如果运用了大声读,学习效率会事半功倍。

     长期坚持朗读,就会从感性、直觉、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长期坚持朗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到、心到的良好的诵读习惯。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当孩子们认识到这些之后,就要加大力度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会朗读,朗读入情入境,声情并茂,能深深地打动学生,使学生有朗读的欲望。让他们认为朗读是自我展示,看我多棒,多有表演的天赋。还可以采取激励机制,经常进行各种朗读比赛,让学生尽情展示。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大力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要解决好朗读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打好坚实的朗读基础。不认识的字词要及时解决,不明白的地方,老师要深入细致的分析解疑。老师要多范读领读,对朗读提出严格的要求。不添字掉字,不读错字误音,坚持说好普通话。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觉得很困难,很不情愿。而感觉很轻松,很想在欢乐的气氛快乐地朗读。

为了使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更高,更有声有色,老师可以创设合适的情景氛围,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读《李时珍》一文中李时珍上山采药、尝药、向渔夫农民学习等,都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氛围,在恶劣的环境中亲自实践,让学生也做一做李时珍。可以一个人朗读,也可以小组朗读,全班齐读,男女分开读,都不失为好的朗读形式。无形中进行了比赛,激起学生的胜利之心。

默读习惯的培养是与朗读同步进行的,只不过每个阶段要求不同而已。教师要循序渐进。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一方法渗透给每个学生。在学生初学默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分散学习难点,只提“不出声,不指读”,不要求学生“不动唇”,待学生具备初步默读能力后,再提出“不动唇”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脑动笔、勤查工具书和坐姿端正等良好的默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学生默读时,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单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书万卷,也会茫然无所得,相反还会耗损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性,失去读书价值。

进行默读训练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或问题,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激起学生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愿望,使他们有目的地去读。默读训练要和朗读相结合。可以在朗读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默读思考;也可以先以问题引路,引导学生默读寻求答案,再在交流后进行朗读。教师要给予及时具体的指导。学生学习默读要给足时间。特别是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为了不影响学生捕捉信息的准确性,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进行。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

朗读和默读这两种训练只有交替使用、相辅相成,才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认识到朗读与默读各自的的作用,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恰当科学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使课堂高效,使学生有良好的朗读与默读习惯,阅读能力自然会提高,这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