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民间信用在我国存在的现状、利弊及趋势

(2006-05-18 14:51:40)
分类: 财经

民间信用也称民间金融,泛指非金融机构的自然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以货币资金为标的价值让渡及本息还付。它是适应民间各经济主体之间为解决生产、经营、投资、生活等各方面的资金需求而应运而生的一种信用形式。它的主要存在形式有:直接货币借贷;通过中介人进行的货币借贷;以实物作抵押取得借款的典当等。民间信用的主要特点:信用的目的既为生产、又为生活;期限较短,规模有限;自发性和分散性较强;风险性较大;利率较高。它是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补充。其存在的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贫富不均,以及金融市场与其他信用形式不发达。

民间信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大量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难是民间信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基于中国大量民营中小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满足资金需求的现实,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民间信用这一民间金融活动便应运而生。其多年来对促进私有、民营企业腾飞,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民间借贷总体规模呈扩大态势,利率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变化。公众投资意识有了增强,民间借贷向投资理财方向转变的逐渐增多;民间借贷按期偿还比例有所提高,放贷人范围在逐步扩大。民间创业投资在个私经济发达地区较活跃。这类融资活动不需要抵押、担保,带有很强的互助性质,融入者有巨大的道德压力,融出者也有极强的道义上的义务,出资者要收回本息,风险完全由创业者承担。但是,由于我国金融监管理论与实践相对滞后,以及部分民间信用机构暴露出较大风险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民间的非正规金融组织,都被冠以乱集资乱办金融扰乱金融秩序的罪名,被金融监管部门以行政化撤并方式予以封杀和整顿。于是,各地的民间信用因缺乏合法的名份和有效的监管而陷入了禁止——转入地下——繁荣——风险爆发——再禁止的恶性循环。面对数以百万计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得到满足,而近11万亿元的城乡居民存款找不到直接投资渠道,应采取结合的办法,将地下金融出地面,并纳入金融市场统一监管的体系,更好地为地方民营经济的发展服务。

民间信用对经济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

民间信用的有利方面:一是民间信用,从一开始就实践着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信用,扭转了企业信用的软约束,从而有利于营造信用环境的良性循环,弥补了银行信用的不足。民间信用对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不足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打破了单一融资方式。货币资金不仅要比较价格高低,还要权衡收益大小,不仅要计算数量,又要评价质量。民间信用的存在和发展,打破了单一银行融资方式,拓展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扩大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三是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民间信用扩大,形成多种竞争机制,对传统的融资方式提出了挑战,从而推动银行、信用社改进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品种,改革管理模式。四是民间信用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降低了融资成本。同时民间信用还担当了孵化器角色,为国有银行培育了客户。

民间信用的弊端:一是民间信用融资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不利于资金规模的控制和投向。绝大部分资金出借人,没有考虑借款人生产的产品是否适销,质量是否达到规定标准,容易导致生产经营者盲目扩大生产,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民间信用中会案的倒台,债务的纠纷,个别人甚至还有金融投机诈骗行为,不但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而且还容易引发社会问题。三是民间信用使资金大量在体外循环,银行回笼现金的阻力增加。

    未来民间信用发展将会朝何种趋势发展?根据以上,可作出如下分析:

1.规模上的集中化。企业间联合步伐的加快和合作范围的扩大,客观上要求将原来零星、分散的民间资金通过合适的方式加以集中,然后被投入到大企业、大集团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信托业、商会、行业协会的发展会给民间资金找到更加广泛的增值出路,将使未来民间资金流更加巨额化、集中化。

2.价格上的市场化。官方金融利率市场化步伐的推进,加上民间资金渠道的拓宽,未来的民间资金价格将逐步市场化,逐渐接近银行利率。

3.企业融资行为理性化,民间信用天地更加宽广,实现范围上的国际化。未来的民间资金将随着内外资企业的不断揉合,通过合作、投资等方式冲出国界,流向国际市场。

     4.民间信用的中间机构将逐步建立,财务公司、民间投资基金托管机构、民间互助组织等一系列非金融机构将为民间信用提供更加广泛的中介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赣州行
后一篇:国贸复习资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