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剧《上帝的宠儿》

(2006-12-15 23:37:32)
话剧《上帝的宠儿》
 
          

             昨天晚上在学校实验剧场看话剧《上帝的宠儿》。英国剧作家彼得·谢弗有两出相当棒的戏,一出是被反复排演的《伊库斯》(又译《马》),另一出就是更加著名却排演得相对较少的《上帝的宠儿》。表演者是中戏表演系2003级本科班,导演常莉。说实话看戏前我就反复犹豫过看还是不看,我已经很少看学校演出的戏,偶尔为了了解一出未看过剧本的戏才去看。最后还是去了,因为太喜欢这个剧本,特想看看天真而灿烂的莫扎特;加上国内没怎么排过这戏,好像只有北京人艺从前排过。常莉老师我也很喜欢,她培养了那么多明星(章子怡、袁泉、刘烨、秦海璐、梅婷等),人却朴实、淳厚、辛勤。

      看完,当然,完全在意料中,很失望。

     今年是音乐天才莫扎特诞生250周年。莫扎特的全名“阿玛代乌斯·莫扎特”意思就是“上帝的宠儿”。谢弗的剧本却是以和莫扎特同时期的宫廷音乐家萨拉瑞的视角来叙述莫扎特的故事。这是个天才和庸才、嫉妒和陷害、短命和不朽的故事。萨拉瑞嫉妒莫扎特,是因为他最懂得莫扎特;他陷害莫扎特,是因为他怕莫扎特;他诅咒上帝的不公,上帝把天才给了莫扎特,尽管还给了他贫穷、潦倒,但是萨拉瑞知道这一切丝毫不能减免上帝的偏爱,萨拉瑞也热爱音乐,把它视为生命。为什么,他自己拥有一切,地位财富,甚至同时代音乐的名声,但却没有天才。萨拉瑞以音乐“杀害”了莫扎特,却在悔恨妒痛中老病在疯人院并最终自杀。没了莫扎特的世界,萨拉瑞没了对手,可也没了趣味……

      演出有很多问题。找借口的话可以说学生们不适合演这样的戏。不应该呵,莫扎特本就是个天真烂漫的音乐家,话剧摘取的也主要是他24岁时的事件,和我们的学生年龄相仿。为什么我读书的年代看表演系毕业班的演出从未感觉他们有什么不适合的题材。那时候,连专业剧团的演员也未见得比戏剧学院毕业班能驾驭的题材宽(从实验戏剧角度看)。也可以说学生们不敬业,因为台词出错很多,个别演员走神。该夸张的地方没有天真烂漫的“范儿”,不该夸张的地方居然有东北小品里的著名台词,让人有些倒胃口。更别说他们对人物理解的浅泛了。看了他们的版本,真不知道莫扎特之死为什么会折磨萨拉瑞一辈子。而当初我看剧本时,萨拉瑞的艺术形象和莫扎特的形象不分伯仲,一样震撼人心!

      《上帝的宠儿》比电影《莫扎特之死》名字更贴切!莫扎特确实是上帝的宠儿。然而,当下上帝似乎一个都不宠爱,我们生逢天才匮缺的时代。我走出剧场时候想,缺乏天才的时代,模仿天才也是这么蹩脚,真是乏味得很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来信(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