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语言学习 |
海外的中文教育的大纲有五个“C”, Communication (运用中文沟通)Culture (体认多元文化)Connections (贯连其他学科)Comparisons(比较语言文化之特性) Communities(应用于多元社区与国际),尤其对比较语言文化很感兴趣,感觉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一旦脱离文化地理的环境,有些语言就值得推敲了。今日吃柿子,悟出一个道理,原来这里柿子拣不到软的来捏。
(看一个个脆生生的,哪去拣软的啊!)
常言到,吃柿子拣着软的来捏,是说欺软怕硬的市侩。用我们四川方言来说软即是“pa”(找不到这个字),而我自从来到美国就没有见着过软的柿子,以前总以为那是没有成熟的生涩,见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泰国朋友就这么像苹果一样削来吃了还奇怪,怎么这么硬的柿子也敢吃,后来她告诉我,这里的柿子就是这样,她还从没听说过有软的柿子呢?哈哈,有趣吧,没有见过软的柿子又怎么给她解释我们祖先还有那句俗语啊!
(摸起来比石头还硬呢)
记得两年前给学生练习一段有柿子的绕口令,本来绕口令已够难了,而解释柿子又化了半天,还好,后来学聪明,干脆带上实物,省去许多口舌。这里的柿子看起来像没有长熟的西红柿,摸起来像硬邦邦的石头,吃起来脆脆有声像苹果,总之跟我们的柿子真是相去甚远。忽地又想起,三年前,成都的朋友来美国渡蜜月,我们一起吃这里的梨,风趣的朋友一咬下去,叫出了经典的一句——“哎呀,pa的”朋友是重庆人,那一口地道的重庆话一出,逗得我们笑了半天,因为她哪里预料到这里的梨吃起来像煮熟了一样的软。真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即为枳”了,水土不一样,风物也各异啊,看来语言也就随之要灵活变通了。
(吃起来像甜甜的苹果)
而比较中也发现语言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