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丽江
心怀芙蓉
“行走丽江”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的手绘地图的名字,芙蓉,即我将来的家——芙蓉古城,她们俩到底有没有联系我不知道,只知道,在丽江,总勾起我许多关于芙蓉古城的遐想,回到成都,置身芙蓉古城的样板区,又常晃动丽江的影子,两座古城就这样在我心里互为影子,在丽江,朋友说我不止五十遍提及芙蓉古城,回到成都,我又不止五十便谈及丽江,话语再也容纳不下时,我便选择了文字,于是诞生了以上的标题。
去丽江,全是无意,恕我寡闻,在我的想象中,丽江跟滇池或泸沽湖等差不多,所以去之前朋友极力怂恿我还不来气,倒是朋友的“我们不去爬雪山了,就呆在丽江喝咖啡”这句话撩起了我的好奇心,怎么大老远喝咖啡去,偏偏不说喝茶,还咖啡呢,倒中不洋的,那感觉怪怪的,而一切正是在无心中显出她的神奇。以前旅游,总要全方位准备,行装自不待说,另有心情、地理、历史、风俗等知识的准备,至少去之前对将去的地方有个大致的勾勒,而这次不同,临到头天下午我才决定去,匆匆收拾行装,踏上不知向哪儿的行程(我以为只是去丽江),等飞机着陆迪庆机场,高原、草甸、经塔、牦牛以及满地红红的“小狼犊”(当地人叫的生长在草原上的红色的植物),才让我猛地一震,朋友告诉我,这次旅游是“中甸——丽江”游,等住进“梦想酒店”,我的梦游般的旅程开始了她的行程。
骑马穿行伊拉草原,寻找那帕海,走近才知道,海是见不着了,因为是季节性的,有雨水才有海,没有上当的感觉,因为,一路除了马铃和偶尔的风声及我们说话的声音,便是寂静,高原硬朗着他的线条匍匐在远方,天离我们特别近,云静止在我们头顶,阳光灿烂得让人睁不开眼,偶尔云影投射在高原上,增添了高原的肃穆,在这里,你可以觉着时间是静止的,声音也凝止在空中,消解在天籁中,看不见海倒是其次,找到贴近的天空、草原、山峰以及自己的心跳才是一件美妙事。我之所以不惜笔墨在中甸,是因为他的阳刚正衬出丽江的阴柔,正在风格迥异中,给人以审美上的极大落差。经虎跳峡进入丽江更是大自然一个绝好的安排,到此才恍然明白“脚下的地在抖”的贴切,才明白“人定胜天”的苍白,不得不对大自然油然而生敬畏,跨过虎跳峡,也就作别了高原的雄浑、阳刚,海拔从3000多米一下降到2000多米,一路景致越来越柔和,直到来到丽江大研古城,你完全忘掉了一路高原的背景,以为进入江南,甚至以为进到某个精心搭建的摄影棚,这里正上演的是某部古装戏,人们只是还未穿上当时的服装,而我,却惊呼像我的“芙蓉古城”,这是朋友第一次在丽江从我嘴里听说芙蓉古城(后来知道,置信开发芙蓉古城真还吸取了这里的灵气和精华),从第一脚踏上古城的五色石板路,脚下、眼底、心里的感觉就是暖暖的,常说自己骨子里是属于古典的,不然,怎么偏偏对两座古城一见钟情,第一次我后悔来时匆匆,不及将许多事情交付清楚,包括签定芙蓉古城的事,不然,我有更多时间一头扎进她的骨子里,把她的精神理个透彻,走马观花的旅游从来不是我的所爱,但这次,一边是爱不释手的丽江,一边是违约便成海市蜃楼的芙蓉古城,两边都难于取舍,只好选择用有限的时间更多的贴近丽江。其实,那一刻心里也窃喜,至少我将来会拥有如丽江的“芙蓉古城”,可能得意忘形,“芙蓉”又不经意从我口中绽开,朋友又沐浴一次免费宣传,之后,心里暗放的“芙蓉”就径自绽放在丽江的阳光下了,这便是朋友说的从我口中不止五十遍说起“芙蓉古城”。
来丽江,就不得不听听宣科及他的纳西古乐队的演奏了,“拜会一位隐士或狂人”也是来丽江的十件大事之一,仙乐般的洞经音乐,古老的乐器和高寿的演奏老人们是宣科为丽江构造的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而满座不同年龄、民族,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的观众们也营造了一个浓郁的独属于丽江的磁场。宣科的主持风格更是妙语连珠、精彩纷呈,从他我仿佛见到古代的恃才放旷的狂狷之士,不媚俗,不禁为他的才思胆识拍手称快。从纳西古乐会听完古乐出来,古城正灯红酒绿,满街的店铺正上客,河边客栈、酒吧、饭馆的红灯笼一串串地亮着,其它地方,这时可能已准备进入酣睡,古城这时却艳装亮相,仿佛古城的生活这才掀开序幕,“古城十件事”中有一件是看“四方街的四张脸”,“四方街”是古城的中心,是个露天集市,脚下的五花石见证了她700多年的历史,所谓“四方街的四张脸”,即清晨的昏蒙的伸懒腰的脸;正午交易繁荣的精力旺盛的脸;黄昏到入夜时浓妆素裹的脸;及凌晨二时左右,人去街空,素面朝天的脸,我们此刻见着的正是第三张脸吧,忽地恍如梦中,又一次感慨像置身摄影棚,我们误入一个不知剧情的影片中,你分不清身在何方,江南?巴黎?(说出“巴黎”时,前面正好有家酒吧叫“小巴黎”)亦辨不清身在何时,现代?古代?时空在这里错位,古城源头的大水车就是一个神奇的象征,面对玉龙桥,不经意地右转,便将世俗留在身后,小桥、流水、纳西人家及晃动着的各个民族、人种的脸,让你感觉丽江是灵动的,正如脚下流淌的清澈的雪水,她地处偏远,心向外面,也许是纳西人骨子里流淌的推崇知识的灵心惠性、广采博纳的开放精神,也许是自元代世袭丽江的木氏土司的开放,总之,在这里各种文化、宗教自然融汇,各类艺术也交相辉映,民族的、世界的、古典的、前卫的、自我的,缤纷成丽江式的独一气息,同行者有人说“看多了也觉这些店铺没什么特别”,这位同行者说的没错,再特别的“挤”在一起了也就显不出特别了,“挤”字最能反映这里店铺的排列,因为没有多余的闲置的空间,便成了“挤”。同时,丽江又是静止的,暮色中,你可见长发艺术家专注于他的雕刻中,忘记了光线已开始变暗,在他们身边游人如织,他们仍心无旁骛,仿佛六根清净,已在三界外,宣科及他的古乐队一如既往地奏着唐宋古乐,或有诗人行吟江边或在某个巷陌或院子里发他的呆,就连卖着很艺术的体恤衫的店主,只吹着他的口琴,自在在他的小店中,仿佛卖不卖体恤到是其次,琴声才是他所需要的财富,而小店只是他展示自我,享受快乐的一方舞台,吹出的也是洋味儿十足的“Country
Road ”,和着丽江的夜气,交织成一曲静谧的歌,顺便提及店名“子非鱼”,由此想到庄子跟惠子著名的“鱼乐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鱼,安知鱼之非乐”,的确,我们不是游走丽江的鱼,不知他们的乐与非乐,但至少他们的自在在我眼里是种超尘脱俗的快乐,且四处蔓延成丽江强大的磁场,很多人便这样不自主吸进去了,再不出来,成了“行走丽江者”,来自何方,将向何处,都不重要,徐志摩愿在康河的柔波里做根水草,如果可能我也愿在丽江的清波里做条乐或非乐的鱼,于是我读明白了一些留在丽江者、行走丽江者,放下一切,哪怕只卖着手绘地图也不愿再走出去的人的超然。
“有幸得到一张丽江名片”也是古城十件事之一,从丽江人名片的格式可见这里脱俗的一斑:
姓名: 某某某
地址:中国云南丽江某某街某某号
或许丽江的河水不只用来清洗路面,她同样荡涤人的心灵,净除名利,除了姓名、地址,没有更多的修饰成分,冲破藩篱,回归本我,这正是丽江给人的最大馈赠。我有幸得到这样一张名片,为布置将来的芙蓉古城,我决定在这里买些独特的工艺品,这下可苦了同行的朋友,我一进到这样的店里便没了时间,或观赏或挑选,或砍价或跟人攀谈,无意间结识一木刻店里的女孩,也是学中文的,也是来了就决定不走的人,谈话间知道了女孩的故事,在这里她找到了艺术,找到了自我,找到了爱情,每到旅游淡季,便跟爱情出去旅游,问及铺子怎么办,“关了呗”,又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回答,而我们常常在决定时花太多精力于取舍而又割舍不下,丽江人用一种古朴的简单昭示人一种回归,这也是我毅然决定买芙蓉古城的原因,我并不是钱多得必须再买一幢别墅的人,当初许多朋友不解我为何买离城那么远的房子,“工作怎么办”“进城怎么办”说实在,从打算买芙蓉古城起,我就决定过一种我愿意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回都市呢,为什么不能静静地呆在一处呢?原谅叙述中总参差两座古城,她们总互为影子,在我心里筑起梦想的精神家园。跟女孩分别时,要了她的名片,正如以上格式,只是多了e-mail地址,她的店名叫“柴虫”,是她男朋友的艺名,男朋友很内秀,是个手巧英俊的纳西小伙子,买了他的木雕和女孩用纳西文字刻的木牌,上书“白日云做伴,静夜月相随”,正好可挂在芙蓉古城的阁楼上,阁楼是开了天窗的,正好应了这种意境。
在丽江驻足是一种静止的丰富,沉睡的唤醒。庆幸来时只带着自己,却有遗憾,行色匆匆,还有更多的细节不及品味,只知道,不经意踩上的任何一个石板,都有一段厚重的历史;随意碰到的一个老人,问及年龄,都耄耋之至,一不小心进到一个院子,便碰上几个80多岁、90多岁的老人正搓着麻将;城里,任何一个巷陌都是一个景观;街上,任何一个街名牌坊都有她的典故,最诗意传神的莫过于“天雨流芳”,乃纳西语“读书去”的谐音;纳西文字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是图画,在主道东大街,我们发现“德克士炸鸡”的招牌上用中、英、纳西文字书写着菜单,艺术气息有甚商业气息。
恕我笔墨罗嗦,就这样还道不尽眼中的丽江,心中的芙蓉,其实丽江吸引我的不止在景观,因为我相信,将来的芙蓉古城在景致上会更胜一筹,吸引我的更在她独特多元的内涵,景致易造,内蕴难酿,丽江是无数代人用灵气造就的,芙蓉也需无数钟爱她的人用心呵护,我的梦想便是在芙蓉古城里教我的书,写我的文字,将来写本《芙蓉古城记》,算是对梦想实在的交代。
丽江归来,芙蓉已定,是为记。

2001年10月3日书
相关文章:
《海儿给我的芙蓉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1fb6d01000b5y.html
《海儿给我的古城春天》
http://blog.sina.com.cn/u/4ac1fb6d010008b1
欢迎进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