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加入了童子军,这周四就有第一次的开会(den
meeting)和周末的第一次的野营。
刚刚给他缝好了肩章(ten
circle)和部队编号822,肩章倒是缝得不费力气,这三个数字就要麻烦些了,要一个个缝上去,又要连成一个整体,瞧着自己不敢细看的的针脚,也只好勉为其难地笑笑了,没办法,一点没有遗传母亲的巧手。但自从来到美国,我已从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变成一个“十项全能”了,洗衣做饭自不待说(毫不谦让地说,出国前连油盐酱醋放哪儿都不知道的我,居然现在的烹调技术在远近朋友圈子里也是小有名气的,甚至差点就有人聘我去当川菜主厨了,哈哈,要让我国内的朋友知道了,定要瞠目结舌,然后笑掉大牙的),就是缝缝补补,熨烫理发也算一把好手,最让我自豪的居然是也能打开车盖,自己“修修车”(不错吧,尤其对我这个一向的“电脑电器白痴”来说,这个本事是当初餐馆打工时向一个懂修车的司机学的)还是回来说“童子军”吧。
以前就有想让儿子加入童子军的想法,无奈那时跟丈夫都忙于工作和打工,没有时间,能有的时间几乎都在打工,尤其丈夫,如果找不到他在学习就一定是在打工。我也是,在刚刚踏上美国的土地,时差还不及倒,第三天就去打工了,后来就再没有停下过,一周工作七天,一个人干几份工,而周末去中文学校教书算是我的本行了,过去常常说,来美国四年多,加起来休息可能不及一个月吧。而现在终于“闲”下来了,因为前段时间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是很好,体贴的丈夫于是让我辞去一份其实是很清闲的办公室工作(因为那里虽然待遇不错,却加重了我的忧郁症)现在全职在家做起了主妇,于是教育孩子的重担自然落在了这个曾经当过教师的我的肩上了,而教育也是一份更加艰难的工作,尤其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常常觉得很沮丧,不过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吧,既然这样就更孩子一道学习成长吧。
以前对童子军的了解也仅仅是个概念,现在拿着手里的童子军手册,需要家长也和孩子共同学习的,学习后才对它有了一些的了解。知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非赢利性、非政府青少年组织之一。最早形成源于1907年在英格兰棕海岛(Brownsea
Island)上举行的一次实验性营区活动,这个活动的组织者贝登堡把自己童年的一些户外活动经验和在军队时训练士兵的一套方法用于训练20名十几岁的男孩,结果受到受训者的喜爱。这次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青少年开始纷纷仿效并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类似的活动,由此形成了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少年运动。童子军是通过许多有趣的户外活动让青少年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也是完善家庭以及所在社区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听朋友说她的美国丈夫,现在用的很多日常技能,比如怎样用工具等,都是小时候在童子军里学到的。并且童子军还有一个更大的宗旨就是“有趣”,就是我们说的寓教于乐吧。儿子当初一口答应参加就是冲着许多诸如“野营”、“钓鱼”、“徒步旅行”等有趣的活动的。有调查显示,青少年时期参加过童子军的,长大后不仅犯罪率比同龄人少,并且在他们的领域更能脱颖而出地成为领袖人物,这也是跟童子军力图使青少年成为有责任感、能自立的公民与未来的领导人的宗旨分不开的。当然我并不期许这许多,给儿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这就够了。
很早就听同事说过(他的孩子后来上了“麻省理工”),一定要占有孩子放学后的大块时间(因为这里孩子下午2:45就放学了,低年级时几乎没有什么作业,到高年级稍稍多些,主要是做一些策划性的作业),所以这里“老中”的孩子才有学不完的东西,连星期六星期天也是满满当当的。我们却来了折中,既不想孩子太辛苦,那样还不如留他在中国读书呢;(曾经在“课后班”教中文,看着儿子和其它孩子做着厚厚的作业,跟在国内的孩子没有两样的“填鸭式”就想一天不上班了,一定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也不想像一般美国孩子那样玩得太轻松,于是劳逸结合地让他学了一些诸如游泳、跆拳这样强身健体的和画画他喜欢的项目,至于中文就是靠我适时的巧妙的教了。
儿子那天看着我给他买的制服就高兴坏了,这下后天他可以穿去参加第一次的会议了,当然会议前得学习手册上的知识,今天等他放学回来我们就开始学习吧。
2006年9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