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俺爹俺娘》纪录片剪辑技巧分析

(2007-06-25 18:37:05)
 

儿子的脚印是一条河

河的源头在爹娘的心里

爹娘的影象是一座碑

碑的基座在儿子的脊背上

                           ——摄影家 焦波

 

焦波是一位从山东农村走出来的摄影家,自1973年为父母拍摄第一张照片以来,1978年起,他一直用他的镜头追踪着自己的父母。

30年

12000余张照片

600多个小时录像

儿子终于用镜头留住了俺爹俺娘

镜头里装下的,是鲁中山区农村再平淡不过的生活场景;溢出镜头之外的,却是天高地厚的娘亲父爱、至诚亲情。一组名为“俺爹俺娘”的系列照片,曾经打动过许许多多人。现在的人们,需要读到更多的这样淳朴无华、有真情实感的东西。”

 

焦波和他的摄影作品《俺爹俺娘》火了以后,引发了各大电视台纷纷派出各路人马赶拍记录片。我看的这部纪录片《俺爹俺娘》是浙江卫视拍的,感觉还不错,片子朴实感人。其实往往最简捷最平实的类乎白描的手法,往往最具表现力。它揭示了生活的底蕴,反映了百姓的情感,因此最容易走进人们的心怀。

 

无论什么样式的创作,都需要长久的观察,悉心的揣摩。惟有独具慧眼的观察,才有匠心独运的创作。《俺爹俺娘》画面的剪辑很花工夫,每个镜头都有自己表达的作用,不拖沓,丝毫没有让人不舒服的东西作梗。这是我们在做剪辑的时候应该多多注意学习的。

 

这部片子给人的感觉是平淡却厚重,艺术气息浓郁。这与它的对事件的表达方式密切相关。

曾波在讲述“爹”在他考上学校后,五十七岁高龄仍去城里做工,一做就是十年,其间“爹”受了伤,焦波去看他。“当时看到一个非常低矮的工棚,我父亲就躺在乱起八糟的工具当中,手上缠着厚厚的纱布,纱布上还印着血,旁边还有一个吃饭的缸子,里面就是白菜梆子,五分钱一碗。白馒头他舍不得吃,他用白馒头换人家的黑馒头。”在焦波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画面依次是:一间破烂的小平房,焦波叙述的画面;一个做木匠工用的凿子,焦波叙述的画面;一座小山包上一间黑乎乎的小平房,焦波叙述的画面。画面并不像有一些纪录片那样把事实都重演一遍,比如一支缠着带血纱布的手或一碗黑乎乎的馒头。而是通过焦波的叙述将几个简单的画面联系在一起。尽管没有“面面俱到”,却让人对事件了解得异常地清晰。这种清晰来自于观众自己的联想,自己对这些话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留给观众自由想象的空间。如果一件事情交待得太过饱合,有时会显得浅薄,让观众有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会让片子增添艺术色彩,显得意味深长 。

 

这部片子画面和声音配得很恰当。

我印象很深的是八十几岁的“爹”跟八岁的小孙女背诗,背的《静夜思》。匹配画面展现的是诗句的内容----一幅是清白的月光穿过木质的窗棂照在炕上;一幅是悬在屋檐上方的月亮;一幅是夜空上的中的月亮。整个声画组接合到位细致,镜头连接自然,丝毫不突兀。每个画面都有它的作用,“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设想一下,如果把“爹”背诗的画面和声音全部保留在片子中,这一段的表达则会逊色很多。因为前面已经有一段 “爹”的背诗的画面,如果继续使用,会显得枯燥。一样的景别,一样的“爹”背诗的表情,难免会让人感觉画面拖沓。使用与诗的内容匹配的画面,不仅将这种尴尬化解了,更增添了表达的力度,同时还达到了影射焦波对故乡深深思念的效果,可谓一举多得。

配乐选取的是小提琴主奏的轻音乐,悠长婉转,利于抒情。如果说这部片子整体风格是低调的,我个人认为它的配乐是张扬的。尽管整部片子尽可能的白描,然而配乐却相当华丽,情感激荡。这是一种巧妙的对比,这样的对比往往会带来这样一种效果:配乐还未进入的时候观众眼泪只是在眼眶里打转,但配乐一响起大家就开始纷纷掏餐巾纸。在视频中,有时候白描的表现手法加上音乐的激发会达到一种情感碰撞升华的效果。

配音选的是成熟的男声,略带沧桑感又比较客观,跟片子平淡直描的风格一致。不过我个人觉得配音有一点做作,似乎这种沧桑感不是很自然,是努力做出来的感觉。

 

有一点,我个人觉得是这部片子比较成功的地方,那就是照片的灵活运用。焦波是位摄影家,我们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他的爹娘,认识了他。拍摄记录片《俺爹俺娘》也是在他的摄影作品引起轰动效应后。“俺爹俺娘”一起生活七十余年的感情不是短时间的拍摄可以表现的。所以在有限的视频材料中,如何充分利用焦波的摄影作品成了片子成功的关键。

这部片子实则是靠焦波的叙述组接起来的,一个细节连一个细节。细节是几十年生活的沉淀,视频无法达到那种效果,但照片可以。照片与视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照片更有意境,更有氛围,更容易激发人们的联想。因此,这部片子里穿插了很多焦波的照片。片子有一段讲的是“娘”每次 送焦波离家给他打手电,答应焦波马上回家,却站在村口望着儿子的身影迟迟不肯离去。这段叙述用了大量俺娘的照片——“娘”瘦小的背影伫立在村口的蜿蜒如蛇的小路上;年迈的“娘”被两个搀扶着走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娘”又一次送儿子出远门的情景。还有些有一些是用高科技手段将两张照片成,有一点虚,却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视频无法重现这种感人的镜头,但用短暂的小路的镜头和焦波在路上走的镜头穿插在这些照片中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连贯的事件,也体会到了那种天高地厚的亲情。横向和纵向表达兼备。

 

对事件不饱和的“叙述”,对声音和画面的把握,以及对焦波摄影作品的灵活运用——这部片在成功的剪辑让它感人肺腑,让原本平淡的素材显得有声有色,同时也使焦波的摄影意图得到体现。《俺爹俺娘》再现了亲情的厚重,再现了相伴一生的朴实无华的爱情。不失于一部成功的纪录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