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佘山大教堂的起源

(2008-10-26 16:40:51)
标签:

杂谈

教堂

佘山

美丽

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佘山進教之佑聖母大殿是位於中國上海市松江區佘山山頂的大型天主教,為中國天主教著名的聖母朝聖地

[編輯] 歷史

[編輯] 起源

佘山附近的松江、青浦一帶天主教傳入很早,在長達100多年的禁教時期,橫塘、張朴橋等村莊的天主教徒一直在地下狀態保持着自己的信仰。1844年,天主教在中國恢複合法地位後,江南代牧區的法籍耶穌會會長南格祿來到佘山,認為這裡認為這裡滿山竹林,環境幽靜,可以在這裡為傳教區年老體弱的傳教士建造一座祈禱所。南格祿于1856年去世。1863年,繼任的法籍耶穌會會長鄂爾璧從徐家匯來到佘山,在半山建造了五間供神父休養的平房,內設小堂。1864年,松江總鐸杜若蘭神父在山頂建造六角亭,供奉聖母像。山下張朴橋等地教徒開始上佘山朝聖。[1]

1868年3月1日,江南代牧區主教郎懷仁祝聖了小堂和聖母像。這尊聖母像是由一位中國輔理修士陸省三模仿巴黎「勝利之後聖母像」而繪製的,改稱為「進教之佑聖母」。1868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佘山來了數百名朝聖的教徒。當時小堂無法容納,只好搭起帳篷舉行彌撒。[2]

[編輯] 興建大教堂

1868年,安徽、江蘇2省多處地方發生教案(參見揚州教案),神甫和教堂遭到襲擊。甚至在中外關係一向較為和睦的上海街頭也出現仇視外國人的揭帖。耶穌會的法國傳教士們深感不安,江南代牧區耶穌會會長谷振聲神甫趕到佘山,跪在六角亭的聖母像前許願:江南代牧區如能平安度過危難,化險為夷,將在山上建造一座大教堂。9月,谷振聲向各位本堂神父發出公告,要求他們發動教徒捐資,早日建成大教堂,以感謝聖母的庇護。[3]

佘山大教堂由耶穌會的馬歷耀輔理修士負責建築設計,1871年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舉行奠基典禮,郎懷仁代牧主教舉行了有6000名教徒參加的露天大禮彌撒。眾多朝聖的教徒參與義務勞動,把笨重的建築材料從平地搬到山頂。到1873年4月15日,希臘式的山頂大堂建成,郎懷仁前來祝聖教堂,同時從半山腰到山頂修築了一條「之」字形的苦路,在每個拐彎處共樹立了14個苦路亭。當年5月1日和24日,郎懷仁又前往佘山,主持朝聖儀式。當時約有一萬到一萬五千人前來朝聖。從此佘山聖母成為江南代牧區的特別主保,當年五月被稱為佘山歷史上第一個聖母月。[4]

1894年,半山又翻建了可容500餘人的、中國傳統風格的中山聖母堂。中堂正門兩側刻有一副對聯:上聯「小堂築山腰,且憩片刻休孝子禮」,下聯「大殿臨峰頂,再登幾級求慈母恩」。門前有可容千人的廣場,設有欄桿、石凳,供教徒們休息、觀景,西面建有三聖亭(耶穌聖心亭、聖母亭、若瑟亭)。

[編輯] 重建新堂

1924年,首任宗座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召開全體中國主教會議,6月12日,即會議閉幕日,剛恆毅率領全體中國主教舉行將中國奉獻給聖母的隆重典禮;次日,又率領15位主教赴佘山,再次奉獻中華於聖母。

受到中國第一次天主教公會議的推動,1925年4月24日,佘山山頂大堂開始拆除重建,由葡萄牙籍神甫葉肇昌負責設計施工,由姚宗李主教祝聖了基地。修建工程歷時十年之久之久,到1935年11月16日才峻工,由當時的主教惠濟良主持祝聖彌撒。葉肇昌對工程管理十分嚴格,樁基一直打到岩石上,施工時不符合規定即要返工;磚砌定質定量,不符合要求必須推倒重砌。

[編輯] 教宗封聖

1942年9月12日,正在中國處於抗日戰爭的艱難時期,羅馬教宗庇護十二世冊封佘山教堂為宗座乙級聖殿(minor Basilica),這是遠東第一座受到教宗敕封的聖殿。

1946年5月8日,羅馬教廷又加給佘山一頁特恩,准許給佘山聖母(Our Lady of Zose)行加冕禮。南京總主教于斌和上海主教惠濟良為進教之佑聖母托小耶穌像舉行加冕典禮,參加的教徒達1萬餘人。[5]。1947年5月18日,教廷新任駐華公使黎培理又代表全體中國天主教徒舉行了復獻禮,朗誦《奉獻中國於聖母誦》。[6]


[編輯] 破壞

1966年「文革」中,大殿遭到嚴重破壞,鐘樓頂上的聖母托小耶穌銅像、彩色玻璃窗以及經折路上的十四次苦路像和耶穌山園祈禱像都被作為「四舊」被摧毀。

[編輯] 恢復

「文革」結束後,中國大陸的宗教活動得以恢復。1981年3月,佘山天主堂歸還給上海教區。1981年5月24日,山頂大殿舉行有5000人參加的復殿大禮彌撒,開始大修,至1984年結束,1985年舉行復祝聖典禮。

復殿之初,由於原鐘樓頂上的聖母托小耶穌銅像已經不知去向,臨時用鐵制十字架安裝在鐘樓上。2000年,上海教區發動信徒奉獻,又恢復了頂部的「進教之佑聖母托小耶穌」銅像。4月18日,金魯賢主教祝聖了佘山山頂聖母像。5月1日舉行了隆重的迎聖母儀式,並在山頂聖母大殿舉行感恩祭。

1982年,在佘山南麓創辦了一所培養天主教神職人員的大修院——佘山修院。每年5月朝聖期間,修士們在中山堂設立服務處,給教徒們講解教理、教唱聖歌。

[編輯] 建築

1935年完工的大堂建於佘山山頂,建築風格為羅馬式,建築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東西長56米,南北寬25米(最寬處35米)。紅磚外牆,正門設在西南面。教堂西南角的方形鐘樓高38米,鐘樓頂部為16根柱子支撐的橄欖形穹頂,上立一尊高4.8米、1.8噸重的「進教之佑聖母托小耶穌」的銅像。教堂立面四周紅磚牆上尖拱形彩色玻璃窗,頂屋脊則鋪以碧綠色琉璃瓦。大堂內部設有3000個座位,盡端的大祭台用鑲金嵌玉的大理石雕成,祭台與座堂間用低矮的漢白玉欄桿分隔,花瓷磚鋪地。[7]

由於佘山大教堂建造在海拔98米的山頂上,工程相當艱巨,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把石頭等建築材料靠人抬肩扛從平地運到山頂。所用石料從福建用船運送到佘山腳下。整幢建築有「四無」之稱,即無釘無木無鋼無梁。

[編輯] 朝聖活動

每年5月的「聖母月」,都有數以萬計來自各地的天主教徒前往佘山朝聖。由於河北東閭的朝聖活動受到政府管制,佘山成為中國境內唯一仍然活躍的全國性天主教朝聖中心。

佘山朝聖多年來已經形成傳統固定程序:教友們來到佘山,先到中山堂念經祈禱,崇敬佘山聖母,表示對聖母的孝愛;再列隊沿經折路公拜苦路上山。拜苦路畢再進大堂望彌撒,向聖母求恩。最後,再回到「三聖亭」念經祈禱。另外,由於傳統上漁民在江南地區天主教徒中佔有較大比例,因此許多漁民教徒都是自己划船到佘山腳下,再上山朝聖。於是在5月,佘山附近的小河浜中,常常聚集了不少漁民教徒的小船。[8]

由於佘山作為公園向遊客開放,進入正門需要收費,因此去佘山朝聖的天主教徒必須從後面的偏門進入。 

[編輯] 參考文獻

  1. ^ 史式微:江南傳教史,上海土山灣孤兒院印書館,1914年版
  2. ^ 天主教上海教區:聖地——佘山[1]
  3. ^ 《佘山聖母朝聖記》
  4. ^ 史式微:江南傳教史,上海土山灣孤兒院印書館,1914年版
  5. ^ 阮仁澤,高振農主編: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
  6. ^ 中華殉道聖人天主堂訊第058期(2006年5月)[2]
  7. ^ 阮仁澤,高振農主編: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
  8. ^ 阮仁澤,高振農主編: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历史上的今天
后一篇:小小制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