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婺源旅游 |
分类: 杂文 |
长江夕照
九江大桥
江西之旅四:婺源的男人女人
2009年5月5日
导游告诉我们,“婺”字是“女”字上面从“矛”“文”,意谓婺源的女子能文能武,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婺源耕地少,茶叶是当地旧时的一个重要产业,婺源的女人不仅要承担所有家务活,还要上山砍柴、到茶场干活。所以,婺源的女人都很辛苦,也很能干。
既然里里外外的活都由女人干,婺源的男人又干什么去了呢?导游给我们大家出了这道题。
是啊,婺源的男人都在干什么呢?我暗自想,莫非婺源人也是客家人?都说客家女人俭朴、能干而勤劳,客家男人不仅懒而且非常大男子主义,所以,人们常常说,客家人,在家里干活的是女人,在田里干活的还是女人。客家男人不用干活,常走家串户高谈阔论。(注:呵呵,好像打击了一大片,客家男人看了别生气呀,俗话总是有它一定的道理的。自己不对号入座就是了。)莫非婺源的男人也跟客家的男人一样——懒?
不想,答案却与我的猜想大相径庭,不仅我没答对,一车的人也都没有答对。婺源男人就这么神秘?
且听听导游给我们的答案是什么。
原来,婺源耕地少,旧时的婺源人很难在当地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另寻出路。婺源曾隶属徽州,徽商、晋商是当时中国最出名的商派,所以婺源有男孩的人家,每到男孩子长到十三四岁的时候,他们也将孩子送到外地做生意。那些十三四岁就离开家的男孩子一直在外辛苦从商直到成年。有些婺源男人可能打拼了一辈子都赚不到钱,没有钱,他们是不会再回到婺源的。只有赚到钱的人才可能荣归故里。婺源的男人回家乡后必然会做三件事,哪三件?猜猜看。猜对了吗?这三件事是:结婚、起大屋、办学堂。
前两项大家可能还好理解,只是,婺源的男人回来后为何都要争着向家乡投资教育呢?
原来,婺源自古就有“书乡”的美誉,这里不仅是理学大师、教育大师朱熹的故里,还出过文学家朱弁、纂刻家何震、铁路专家詹天佑等历史文化名人,历史上,婺源经商的人多,当官的人也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这里的人一直崇尚文化教育。在外从商多年饱经风霜的婺源男人自然就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一个安乐的生活,能享受好的教育。
庐山上的一组杜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