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洪洞大槐树

(2020-10-21 11:37:02)
标签:

文化

旅游

寻根

历史

洪洞大槐树

小时候,围在火塘边听爷爷辈们“港白”(讲故事),说我们是从山西洪洞来的,不姓“杨”,姓叉角“羊”,还有“苏三起解”,甚至还唱几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我们只是眼睛巴眨巴眨的,不知就里。这次来到洪洞,才知道爷爷们冇完全“弄白”(扯谎)。

“问我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广泛流传于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历史的风雨早已冲淡了人们关于祖先的记忆,却忘不却先辈来时的地方——洪洞大槐树。根雕大门为槐根造型,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沧桑厚重,虬劲有力,诠释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家、共同的魂。进大门有影壁,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题写一个大大的隶体“根”字,苍劲有力,稳健端庄。虚挽胳膊,腿足难移,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道尽了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一组群塑,一段历史,诉说明代移民故事——大槐树下》《解手背手连手》《讲不完的故事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洪武永乐年间共计移民18次移民后裔分布在11个省(市)的227个县。洪洞县是当时人口最为稠密的县,交通四通八达,成为明朝官府组织移民的首选“其始为城者,适当大路津要,骅骖之所奔驰,商旅之所往来,轮蹄之声昼夜不绝”(乔逢辰《惠远桥记》)。《山西通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共有6万余户,而平阳府有2万余户,占1/3强,成为当之无愧的移民担当。谁不说俺家乡好。移民本是一种被迫无奈之举。为防止移民逃跑,解押人员将移民反绑着手走路,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手连着手,被押解人员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说:“行,我给你解开手。”于是便有解手”一词,沿用至今 。而“连手则会用于患难朋友。故事雕塑旁有门楼,匾额诗云:“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配对联“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意指洪洞大槐树移民后裔,小脚趾复形,上面有一片大指甲,下面还有一片小指甲。“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同行的山西籍的张女士脱下鞋子,验明正身”,我们最多是半真半假

洪洞的大槐树,其实已经是汉槐的第代了距今有近400年,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第一代大槐树是汉朝所植,历经千年风雨,到明初仍然生机盎然,冠如华盖遭水毁而亡。《洪洞县志》记载“树身数围,荫遮数亩新塑大槐树是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据说大槐树 “七庹零一媳妇”,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旁有古槐树根,距今约1000年。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盘枝错节,形象奇特,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无情的刀剑把移民跟大槐树分隔开了,移民们望着槐树,手抓槐枝久久不愿扔掉,对家乡的恋情,对亲人的思念,都倾注在这小小的槐枝上了。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乡亲人,移民们便把从古槐树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里,精心浇灌、培育,寄托着美丽的梦想。

拾级而上祭祖堂。这是一座仿明建筑,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坐北朝南,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体现传统文化,突出祭祖主题。站立堂前,静默鞠躬,怀念先祖。寻得杨氏宗祖牌位,粗略翻阅杨氏族谱——古代的洪洞,叫杨侯国。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不忘宗祖,回望来时之路。赤子于槐敢不敬,一腔碧血荐轩辕。”(朱兆麟)我一边走,一边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悬空寺
后一篇:王家大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